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暴雨不停歇 ...

  •   林淼对于自然灾害的印象和了解,只停留在每年在新闻和微博上。
      七八月的暴雨天气,常常会有几个城市出现洪涝灾害,哪个高校的学生在学校里走着走着就抓了几条鱼;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出现故障,也会淹上一时半会儿,站在阳台上可以欣赏“海景房”……
      巴蜀地区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发生了几次大震,常年小震不断,蜀地的人们都习惯的安慰自己“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落”,甚至是地震来了还很淡定的刷朋友圈,在朋友圈里看地震……
      水果名或者其他命名的台风,席卷了沿海的城市,江浙沪不仅包邮,还包台风,造成大规模的铁路列车停运、航班延误,配套的狂风、暴雨、大潮……
      泥石流、滑坡,也时有发生;还有冬季的雪灾,积雪压断了高压电线,封住了道路、道路结冰车辆打滑,积雪造成铁路塌方……
      无论是什么情况,都有一群相似的身影奔赴在最前线,不眠不休与天斗,和死神抢夺时间……
      8月初开始下雨,最开始几天还是时停时歇的阵雨,从8月7号开始,整日整夜的下暴雨,整整三天没有停,林淼所在的小区位于城市海拔教高的位置,小溪流般的雨水沿着路面往低处滚滚的流动,虽然还没有遇到下水道堵塞造成积水情况,但小区的地下车库还是能看见几处水摊。
      潮湿、闷热笼罩着大地,就像盖上一个不透气的盖子。菜市场的摊贩少了三分之一,那些直接从自家农田里摘了菜来卖的小摊,因为几天暴雨交通不便,剩下的就是集中批发售卖的菜贩子,这些菜摊上的青菜叶子看起来都有点焉。所以即便有市场部维持秩序,新鲜蔬菜和鲜肉还是比平时涨了1-2块钱一斤。
      8月11号,林淼这一整天都在帮着楼下的住户去超市采购东西,和孙大叔一起找物业中心借了辆三轮车,跑了好几趟才把东西运回来。
      这一栋楼一共12户,林淼住6楼,也就是楼顶,隔壁这套房还空着,据说房东是为了炒房升值才买的;5楼的户主是两兄弟,儿女都成年了,买在一起方便照顾父母,也想着自己老了和兄弟在一起相互照应,暑假带着父母报了个去内蒙古大草原旅游的团,还没有回来。
      4楼的两户人,一户是李大爷家,李大爷刚满60岁,和顾大妈带着5岁的孙子李森森,儿子儿媳在北京工作,李森森在北京已经上幼儿园了,正好放暑假,儿媳把孩子送回来请顾大妈照顾一阵子,开学了再送去北京读书;另一户现在也暂时没有人住,听说是位老师买的,因为带高三毕业班,平时住在河对面市区的房子更方便,只做了简单的装修,暂时还没有搬过来的打算。
      3楼一户是钱阿姨,带着一个高二的儿子杨智在城里读书,丈夫在外地打工,钱阿姨在超市里收银;另一户是孙奶奶和周爷爷,65岁的样子,带着一个正在读初三的孙儿周明和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周悦。
      2楼是吴阿姨和儿媳妇田雨带着九个月的孙儿,吴阿姨的丈夫和儿子都在新疆种棉花,本来吴阿姨和儿媳也在新疆,直到儿媳妇怀孕需要修养和照顾,她们才从新疆回来;另一户是刘叔和郑阿姨,他们夫妻两在离社区不远的学校外面开了个小面馆,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女儿刚领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儿子刘武录取了动物医学,女儿刘雯录取种子专业。
      1楼的爷爷也姓李,年龄是这栋楼里最大的,和4楼的李大爷还是同一个乡的,辈分可大一辈,和余奶奶已经70多岁了,他们选的是背面带小花园的房,平时自己爱种些花花草草,余奶奶还喜欢种些菜,另一户姓赵,40多岁,把自家朝外的阳台改装了一下,开了个小铺子,相当于是个便民小超市,父母和兄弟都在乡下,兄弟承包了鱼塘,前几天一家人回家钓鱼去了。
      这一整栋楼,老幼就占了大头,年轻的人就只有林淼和两个准大学生,中年人就只有刘叔和几位阿姨。
      在这样的小城市里,虽然说是有400多万的户籍人口,实际上城市常住人口只有80多万左右,农村常住人口也不到100万。
      随意走近一个农村里,清一色38/99/61部队(妇女、老人、儿童)。大多数青壮要么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里打工,或者在外地求学工作,除了有一些生意门路,或者有待遇稳定的单位,留在本地发展的少之又少。
      毕竟在家里种一辈子的地,最后可能也买不起一套城里的房。出去打工,哪怕是搬砖,省吃俭用奋斗几年就能回来交个首付。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下一代也好,一批又一批农村人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涌入了每年春运大军中。
      这几位老年人的人生经历最为丰富,结合着天气预报和以前经历的特大洪水灾害,就觉得这雨还要持续下一阵子,得多买点食物备着才不慌。爱囤东西也算是国人的共性了,就像之前的核泄漏,明明隔了老远,还是有传言说以后吃的盐会有问题,于是一窝蜂的人囤盐,有的家里夸张的囤了几十年都吃不完的盐。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平时就喜欢囤一些东西,看哪里的东西卖得便宜了,就去多买一点。
      几位爷爷奶奶召集这栋楼的所有成员,聚在1楼李爷爷家开了个会。主要内容就围绕着由钱阿姨协助整理的超市物资采购清单,讨论分工(清单里主要包括了各家接下来一两个月的食物、生活用品,以及常备的药品,一方面是考虑到接下来半个月可能采购不方便,受灾后可能会物价上涨,趁着现在能多买一点算一点)。
      作为主要劳动力,林淼和刘叔负责搬运;李大爷、刘叔的儿女、钱阿姨的儿子负责卸货和整理;钱阿姨、吴阿姨、郑阿姨、顾大妈负责在超市按照分类找东西;
      孙奶奶带着孙儿周明、和周爷爷、李爷爷负责把运回来的物资按照各家各户的内容进行分类,余奶奶和吴阿姨的儿媳妇负责照顾几个小朋友,熬一大锅姜汤,还有做饭。
      一家人的东西可能全家跑一两趟能购置齐全,林淼他们这几户,需求的大类相似,细节上却还是很有差别,比如婴儿小宝宝需要多囤几罐奶粉,用的纸巾要柔软无刺激的,沐浴露也要专用的;老年人因为各种病对一些东西忌口,也要区别购买……
      买药品的时候还是全体老年人冒雨出门,带上病例本和社保卡,到药店将自己需要的要挨着拿了一两年的份,还有常备的药品,再加上林淼户外的经验,一些跌打损伤和防虫降温的药也囤的多。
      林淼之前从村里收了一大堆粮食,实际上没有多少补充食物的重要性,然而不知道怎么,还是出于从众心理,买了些泡面、火锅底料,老干妈饭扫光、罐头,还拿了一箱压缩饼干,想着要是后面去爬山还是可以用,还有海带、紫菜、菇类等这些自家没有的干货。卫生纸都多囤了几箱,林淼暗戳戳的想,还好自己不是女生,要不然特殊情况的时候,还得多囤一些东西。
      他的骑行计划可就真完完全全泡了汤。
      不止林淼他们这一栋楼在做准备,小区里其他人家也在陆陆续续的准备购买东西,多亏了钱阿姨在超市工作,所以能直接找到老板,自己拿货算账,否则按照超市里疯狂抢购的模样,还指不定要买到什么时候呢。
      国人的从众心理一向都很强大,邻里之间多聊几句,听到你家买了啥东西,我家也可以买一点,我买的这个好,也推荐给你。社区附近的几家超市和农贸市场,可卖出了一大批货。
      第四天雨还在下,听说市里河边堤坝处的居民已经进行疏散,有其他住房或者亲戚投靠的,消防和警察协助将他们送到安全的位置,公交公司开通专门的运输路线进行运送;没有落脚处的人们则安置在防空洞里。
      第五天,雨依旧没有停,虽然太阳出来了一会儿,却是边出太阳边下雨,市政紧急出动电路抢修,开展沿河乡镇救援疏散工作。
      第六天,雨还是那么密,气象台的预警没有停,全国东部、中西部都在下雨,新闻中还提到海平面上升的讯号。
      第七天,雨依旧在下,市内开始出现多片区停电,紧急抢修后电力恢复,却也有新的地方不停的出现故障,电工、技术人员等不断的奔赴一个又一个事故点进行抢修。
      第八天,市水厂取水水库预测还有三天到达阈值,紧急出动泄洪方案,需要将水库的水排放到外面奔流不息的沱江河中,而沱江河下游水电站也要开闸放水。气象台发布海平面上升预警,随着大规模降雨,不断有雨水汇入海洋,专家监测出难以置信的气候变化即将发生,格陵兰岛附近海冰正在迅速融化……
      因为下雨,人们对于温度的在意没有那么明显,实际上,下雨时降温的现象并没有出现,气象台留意到即便是全球范围内降雨,平均气温依旧维持在20℃左右,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在30℃左右。
      专家推测,全球气温正在上升,持续降雨的原因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遇上上升的温度,集聚了大量水蒸气,由于温度原因,只有向水蒸气不断往上空聚集,导致向四处扩散,才在大范围内造成持续暴雨……
      这些消息暂时还未对公众进行公布,气象专家和环境学家以及相关的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地探寻原因,卫星传回的地球图片,呈现着诡异的图案,放大数倍后,发现臭氧层像筛子一样出现成千上万肉眼不可见的孔隙……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