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聚会路上 ...
-
聚会当天,萧晨起得很早,穿上读书人常穿的长衫,他信步往目的地走去,这两天他在客栈里也没有白住,把目的地已经打听好了。
那里离他住的地方有半个时辰的路程,他在客栈里遇到了和他一样去参加聚会的人徐闵,徐闵和他一样家里并不富裕,打算走路过去。两个人昨天约定好一起过去。
徐闵家乡离萧家村有十多里路,是一个和萧家村一样的小地方,他考上了秀才家里日子好了很多,即将在今年娶亲,他的话语间流露出对以后生活的美好想象,萧晨静静的听他诉说。
他从他自己身上,已经对读书改变命运有了很大的体会,真正看到了这里的穷人因为读书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还是有些感慨。在现代大学生多到泛滥,太多的农村学子来到城市感到迷茫,寻找不到出路,在这里读书至少给了很多人一个脱离现在贫穷生活的希望。
萧晨以前研究历史的时候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封建制度能够延续2000多年,为什么那么多人捍卫封建制度,现在他觉得这种制度虽然有很多不合理,但是它其实保护了很多人。
有很多事情你不身处其中是不能体会的,“旁观者清”是真的,但是旁观者不是亲历者,他不知道身处其中的人面对什么。所以有时候看到别人做了你认为错误的决定,没必要指责,因为你不是他,无法代入他,没办法知道什么对他最好。
两个人的谈话的话题渐渐延伸到其他的方面,因为萧晨专注的倾听,徐闵也感觉自己很愿意在这个人面前谈自己的事情,在这个人面前自己不会受到歧视。他把自己过去的那些窘迫放下,开始敞开心胸去畅想以后。
萧晨心里倒有些钦佩这个人,因为这个人真的可以算是早慧的,他出生不好,是靠着借别人的书考上秀才的,他有一种能力就是过目不忘,不知道是因为比较渴望读书还是怎么样,一本书他多个几遍就能懂大概的意思,他考上秀才大概是靠自学的加上老天爷赏饭吃。最遗憾的是,他家太穷了,他没有看过几本书,是有一次捡到了别人掉的《明经》,才有想法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学了些知识,自己偷偷去山上摘草药换了钱做生活费。一边养活自己一边读书。
他家里只有一个老爷爷,他父亲早年当兵去了,他有记忆以来就没有看到过他父亲,他对父亲是否还在已经不抱希望了。他阿么因为他父亲走之后几年就默认他父亲死了就改嫁了。
他阿么改嫁的时候,他当时才9岁,他知道阿么不要自己了。没有哭,只是把那个人的东西丢出去,和爷爷一起住。他后来看到别的村里的小孩读书,他就趴在窗子上偷听。
后来被夫子发现了,他当时很害怕,因为他没有钱交束脩。但是可能一个人一辈子总有几次好运气,他就刚好遇上了。
夫子没有追问他要束脩,反而给他开小灶。夫子姓柳,已经年过四十,性情温和,知道他交不起束脩,还偷偷给他书看,告诉他写文章,并且在他考上秀才后愿意把自己的小哥儿许配给他。
夫子哥儿今年15岁,识字,长相一般,不会干什么农活,因为被夫子娇养,有一些哥儿脾气,但是教养不错,脾气不算太重。他会做衣服和甜点,平时比较会撒娇,徐闵心里还是愿意的。
徐闵说到这个一脸对夫子的感激,还有对夫子哥儿的向往,语气中还有羞涩,和日后生活的向往。萧晨却仿佛听到了一个童养夫的故事。
柳夫子可能夫夫二人因为年老,怕没有人可以托付他们的哥儿,对村里的庄稼汉不放心,怕让哥儿过苦日子。慢慢的发现了没有人要的徐闵,发现他对爷爷很孝顺,又没有依靠,又有一些对读书的天赋,就培养一下当一个备选,后来徐闵考上了秀才,备选变良配。
当然萧晨在自己心里腹诽,他不会说出来当一个恶人。而且他觉得不管人家用心如何,现在的结果就是徐闵即将有一个家,有几个家人可以拥抱取暖。
其实柳夫子心里的想法,确实和萧晨想的有很多的相似的地方,他渐渐老去,老伴也一样,两个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骨肉了。他很希望他能看到他的哥儿成婚生子,有一个幸福的婚姻生活。
因为阅历丰富,他知道影响婚姻幸福的和汉子的财富关系并不大,和两个人相处有很大关系。他知道自己哥儿在他们面前乖巧可爱,其实性格有些娇纵,他要找一个包容一些的人来照顾他的宝贝儿。
村子里他教的小孩这个鲁莽冲动,那个不求上进,那个努力的家里阿么管的太严,他都不太满意。后来发现这个趴在窗户外面偷听的孩子。他找人打听了一下,发现他家世可怜,就慢慢教他一点东西。发现他还算聪慧,就动了培养他的心思。同时让哥儿在暗处观察,哥儿还算满意徐闵,他就给了他更多的书,教他更多知识,后来他没有辜负他考上了秀才,他觉得自己可以让他们先结婚了,以后再督促他努力上进。他年纪大了,先让他们结婚,有个孙子以后徐闵自然会更加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