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自去自来堂上燕 ...
-
育婴堂离天桥并不远,但这却是个僻静的地方。
这栋建筑朴实却不失气派,修得就好像前几年特别流行的给外室住的院子。
澄琉跟着元昊进去,他向守卫出示了一个令牌,守卫也就放他们进去了。
“他们这些人让我感觉好像在逛什么特别森严的地方。”
“只有你这样不爱读书的人才会觉得学堂不森严。”
他们又进了一处院落,忽然就听见几个孩子争吵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在学堂里再平常不过,但谁都看得出来元昊想去管一管闲事。
澄琉跟着元昊循声进了一处小院落,屋里桌上的论语还都摊开着,可以想象有一群鼻涕都擦不干净的小毛孩刚刚还在这里摇头晃脑地读书。
就在这个时候,旁边甚至响起了一阵孩童的尖锐哭声。
循着声音走过去,他们看见几个大孩子把一个小不点推倒在地,领头的啐了一口:“我呸,你算什么东西,也想进大理寺。”
澄琉还没反应过来,就看见元昊走过去扶起地上的孩子,拍干净了他身上的泥,问领头的大孩子:“他为什么不可以?”
领头的孩子好像忽然泄了气,小声地说:“他的个头太小了。”
“每一个人有个子小的时候,每一个人也都会长大。”元昊对着那个小不点说:“来。”
他抱起小不点走到正厅,见他还在低声啜泣,就拿出手帕替他擦脸,问:“你叫什么名字?”
小不点吸吸鼻涕,盯着元昊不说话,澄琉用手指刮了一下小不点的脸:“问你话呢。”
小不点吓得一下子缩到元昊怀里。
“不说也没关系。”
小不点看了元昊一眼,又低头绞着手指说:“我叫吉祥。”吉祥的声音还沙哑着,很细微,听起来楚楚可怜。
“你为什么想进大理寺?”元昊摸摸吉祥的头。
吉祥骄傲地抬头:“我长大了以后想要报答陛下。”
“为什么呢?”
“陛下救了我们!”
“是这样啊,那我祝你成功。”元昊取下自己的一枚扳指交给吉祥:“这个东西你保管好,一定不能让其他人知道了,等你长大了,把这个交给大理寺的人,你就可以报答陛下了。”
“嗯!”吉祥高兴地点点头,忽而听到敲钟的声音,他焦急地往回看了一眼:“我去晚了先生要责罚的。”说完他就匆匆地跑走了。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很可爱,不是吗?”
“但是你在收买他。”
“为什么你会这样想,我只是看到了一个被欺负的孩子,然后我帮助了他,他有理想,我也支持了他。”
澄琉沉默了一会:“但我还是觉得你在收买人心。”
“澄琉,”元昊说:“想一想,等有一天我需要他的帮助了,我找到他,他发现我就是他想要报答的人,他会有多开心。大家都喜欢这样的报恩故事不是吗?而且我们的身份也有很多便利,如果我们在为百姓打抱不平的时候不小心暴露一下身份,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想?”
“他们会觉得皇帝真是一个大善人。”
“如果再有人在百姓之间说我的坏话呢?”
“百姓们会说,我亲眼见过的,他不是那样的人。”
“这就是多出宫行善的好处了。”
民间众人,谁不幻想有一天能偶遇皇上,得到赏识?
所以当皇帝,只要偶尔照着百姓的梦想演一演,你就是他们心中的好皇帝。
两人从育婴堂出来,一路七弯八拐的,澄琉早就辨不清方向了,只能傻乎乎地跟着元昊,他忽然停下来,问:“你喜欢吃甜食吗?”
“嗯。”
女孩子们都喜欢。
“西大街有家粥坊,那里的粥好吃,我已经想了许久了。”元昊步子不自觉加快了,澄琉这么一听,也忙跟了上去。
西大街是一条美食的街,在这里可以看到齐国、晋国甚至羌、羯等地来的美味。
但是他们进了一间粥铺。
小二见着他们,什么都没问,直接就带他们到楼上最好的厢房,点菜也不需多吩咐,都按老意思办。
他是个机灵人。
厢房的炉子里一直窝着火,方才小二又添了碳,所以渐渐地暖和了起来,澄琉觉得闷,于是起身去推窗。刚露出一条缝而,冷风就灌了进来,澄琉这才发现这里可以看到大半条街的人来人往,顿时又明白元昊的用意了。
她半跪在小几上,手撑住窗台,看着街上的人,永远地不停歇地繁华、欢愉,这就是魏国。
窗外有马蹄声,只见一大队人运着货从窗下路过,整条街变得拥堵了,澄琉看着他们那样拥挤只觉得难受,抱怨道:“哪儿来那么多货要运的。”
元昊喝了口浆酪:“不运货你吃的穿的从哪里来?”
澄琉没接话,继续趴在窗台上发呆,元昊走过去把窗户掩上:“人家特意烧着炉子呢,你偏又要开窗。”
“不开窗太闷了。”澄琉执意要留条缝。
元昊终于还是让她留了一小条缝隙,然而依旧叮嘱:“你再多吹一会风就该着凉了。”
澄琉正想反驳,就见小二端了两碗粥来,一时也没心情去理会着不着凉的事了,她坐回位置上,见这粥的确不凡,底下的粥是江米和薏仁,上面洒了糖莲子、糖百合、糖桂花、瓜条、杏仁、芝麻,最后又淋了层蜜,尝起来甜而不腻,颇有一股清香。
“怎么样?”
“好吃,”澄琉吹了吹勺子里的热粥:“如果兑点浆酪或者添点酥油就更好了。”
元昊笑她:“你们齐国人还真是吃什么都忘不了牛乳。”
牛乳是一道甜品的灵魂。
这时候小二进来添茶,澄琉道:“莫添茶了,再加些浆酪。”
元昊打趣她:“你就该喝点茶败败火。”
“我们向来管茶叫‘酪奴’,比浆酪是低了一等的,我不爱喝。”澄琉又吩咐小二:“要温的,方才那个太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