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至此完结!
有两篇以前在ZH放过的篇外也会放出,还有人设和后记。因为不想打乱布局,所以一直都没放。JJ就是这点不方便啊。
相忘的构架怎么说呢,有一点点大,人物很多,关系也有点点复杂。很多没写的伏笔,篇外或许会有,但正文就到此结束了。
终于把题目给点了啊,点了啊。
猫猫不用说,肯定是舅舅大人救的了。舅舅大人会救治小白么?往后猫猫和小白的生活会怎么样?
这些篇外才会讲到,因为本LOLI不会让那些玄幻内容出现在正文里面。正文里,请当舅舅大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海外商会主事吧~
至于篇外,或许会有。不一定,真的不一定。
因为本LOLI倦怠了。
把手头的两篇短篇债偿还完,就不想再写这两只的故事了。
【附录:《范仲淹致李元昊书》】:《东都事略西夏传》:“范仲淹为书以祸福谕之曰:‘国家景德初,河西休兵之后,中外上言:灵、夏数州本为内地,请移河朔之兵益关中之力,以图收复。真宗皇帝以文武之德柔远,先大王归向朝廷,心如金石;故待先大王以骨肉之亲,命为同姓,全付大夏。真宗皇帝于是时也,有天地之造焉。今大王青春袭爵,不知真宗皇帝有天地之造,违先君之誓书,不避本朝,并建大位。累遣使人告于朝廷,中外之人莫不惊愤,咸欲收行人戮于都市。’皇帝诏曰:‘非不能以四海之力支其一方,念先帝岁寒之本意,故夏王忠顺之功,岂以一朝之失而骤绝之?’皆不戮而还。假有诸蕃之长抗礼于大王而能含容之若此乎?省初念终,天子何负于大王哉?天子遣仲淹经度西事,而谕之曰:‘有征无战,不杀非辜,王者之兵也。’仲淹敢不夙夜于怀!至边之日,见诸将帅多务小功,不为大略,甚未副天子之意。仲淹与大王同事朝廷,于天子则父母也,于大王则兄弟也。岂有孝于父母不爱于兄弟哉?可不为大王一一而陈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王世居西土,衣冠言语当从本国风俗,何得与天子侔?名岂正而言岂顺哉?徒使疮痍百姓,伤天地之仁。仲淹每念‘有征无战,不杀非辜’之训,夙夜于怀,方欲与大王议而决之,重人命也。今大王遣人远来,惠然留意,何乐如之,何议论未顺,文字未正,不敢闻于朝廷。大王果能以爱民为意,言当时之事由于众请,莫过于此,谢于朝廷,朝廷必当复其王爵,承先大王保国庇民之志,天下孰不称大王贤哉!如众多之情终不获辞,则汉、唐故事,如单于、可汗之称,尚有可稽,又于本国言语为便,亦不失其贵矣!贡奉上国,存中外之体,不召天下之怨,不困天下之民,使边蕃之人复见大康。
“又,大王之国财用或缺,朝廷每岁必有物帛之厚赐,为大王助也。大王幸听之,则上下同其美利,边民之患息矣。其若不听,他日虽有请于朝廷,必有噬脐之悔。仲淹今日之言,不独利于大王,盖以奉君亲之训,救生民之患,合天地之仁而已,唯大王择焉。”
对于范仲淹的信,元昊的反应是:“使其亲信野利旺荣复书”。而范仲淹的信,第一层意思是追忆宋朝与先大王李德明的君臣隶属关系,嘉许归向朝廷,心如金石的绝好精神与表现。第二层意思是责备李元昊“违先君之誓书,不避本朝,并建大位”,南面称帝,而且与大宋开战。第三层意思是表述大宋皇帝的胸襟,不忍对西夏动武,遵从先帝的遗志,顾念故西夏王忠顺之功,不以一朝之失而骤绝之。而且宋天子在派遣范仲淹经度西边之事时有交待,有征无战,不杀无辜。第四层意思是要李元昊正名顺言,收回帝帜,依然称臣,由宋朝“复其王爵”。第五层意思是在感情联络、武力威逼之后诱之以利,只要李元昊称王不称帝,或者至多做个附属国,贡奉上国,宋朝就可以“每岁必有物帛之厚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