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糊涂无能的皇后——王政君(四) ...
-
元寿二年,9岁的汉平帝即位,因为年幼不能亲政,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主政。
同年,王莽迎合王政君的意思,请她下诏废了赵飞燕的皇太后称号,贬为孝成皇后,迁到北宫居住;将哀帝傅皇后贬到桂宫居住;将傅、丁两家的官员全部夺爵免职;将傅太后的称号由皇太太后贬回定陶恭王母;丁太后的称号贬回丁姬。几年后,王政君又批准王莽挖开此二人的坟墓,将金缕玉衣等陪葬品从尸体上剥下来,仅以普通嫔妃的礼仪安葬。
王政君深深地出了一口恶气,对这个侄儿能处处猜到自己的心思,处处为自己出头感到很满意。因而对于王莽在朝堂上那一系列排除异己的行为,她全都批准。于是,满朝文武都看出来了,攀附王莽之人,一定能得到提拔;敢跟王莽对着干的人,一定死无全尸。
王莽在朝堂上,任用王舜、王邑作为心腹骨干;甄丰、甄邯主管弹劾及司法刑狱;平晏主管机要;刘秀掌管起草诏书文告;孙建负责军事,基本上成为了全方位的权力行使者。他想要什么,从不明说,稍稍皱一下眉头,就有一大堆的人猜测他的心思,争着为他上奏,而他还坚持推辞,表现出谦谦君子的风度,更加博得了王政君的好感。
次年,也就是平帝元始元年,王莽让地方官命令塞外蛮族向天子进献了几只纯黑纯白的野鸡。因为白野鸡比较少见,古代一般认为是祥瑞。于是群臣便为王莽歌功颂德,说昔日周公使周成王得到了白野鸡的祥瑞;如今王莽使当今皇帝得到了同样的祥瑞,所以王莽应该被称为“安汉公”,增加食邑啊。
汉代自开国以来,只设了王爵和侯爵两个爵位,而高祖明令“非刘姓不能王”。按周朝的制度,自王以下,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会儿王莽想开创大汉新纪录,不当侯爵当公爵,意思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就差称王称皇帝了。后来三国时期,曹操称王之前,不也是先让人奏请封他为公爵么?
但王政君的政治敏感度没有曹操的谋臣荀彧那么高,她还以为群臣是为了讨好她才这样做,还很天真的问:“真的是因为他的功劳大吗?你们不是因为看他是我的至亲才为他请封吧?”
听到群臣一致赞誉王莽,王政君便不再犹豫,爽快的答应了封王莽为安汉公。按照王莽一贯的风格,他当然是推了又推,还称病不朝。直到有人对太后说,要不不要勉强王莽了,他才突然一骨碌从病床上爬起来。
但是王莽虽然爬起来了,自然不会段数那么低,自己就跑进宫突然表示愿意接受公爵的封号咯,他又让人去为他在王政君面前进言,促使王政君直接下诏封他为安汉公,他这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但他同时表示,自己一个人受赏于心不安,建议大赏群臣和宗室。
于是大臣们涨工资的涨工资,领退休金的领退休金,只差大赦天下了。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无人不受惠。王莽这种拿国家的钱收买自己的人心的行为,得到了从上到下的一致好评。大家都觉得跟着王莽混,有肉吃,于是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由于王政君年老体衰,再加上她本来也没多少政治才能,不是处理国家大事的材料,所以元始元年,她下诏,除了封侯之事,一切国家大事都交给安汉公王莽处理。王莽成了实质上的皇帝。
元始四年,王莽的女儿被立为平帝的皇后。王莽的地位虽然越来越尊贵,但他对王政君身边的人,以及王政君的那些姐妹们,却都很尊重,不断给他们送大礼,因此这些人夜以继日地在王政君面前为王莽说好话。
同时王莽为了转移王政君对于朝政的注意力,便为她想出一些娱乐活动,一年四季都让她在长安四郊到处游玩。王政君每到一处都充当圣母的角色,慰问孤儿寡妇,赏赐平民,看着地上匍匐一片谢恩的人民,王政君简直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处了。
而这时,小皇帝一天一天长大,他渐渐对王莽和王政君不允许他见自己的生母很不满意。元始五年的十二月,王莽下毒害死了平帝,提议立宣帝的玄孙,两岁的刘婴。王政君下诏准许。
同月,不等刘婴登基,王莽就暗示群臣前辉光谢嚣奏报,武功县长孟通疏浚水井挖得了一块白石头,上头是圆形,下部是四方形,有朱红文字写在石头上,文字是“宣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
王莽派人将这件事报告王政君,王政君这才慌了,说道:“这都是骗人的,不可施行!”王莽的堂弟王舜语带胁迫道:“事已至此,无可奈何,谁又有力量能阻止他呢?再说,王莽也不是真有什么野心,他只不过想要一个名义,名正言顺的代行天子的权力罢了。”
王政君明知不可为,但迫于形势,只好答应。于是王舜等人就请她下诏,令王莽为“假皇帝”,行天子之权。
次年,王莽改元为居摄元年,立刘婴为皇太子,尊自己的女儿,平帝的皇后为皇太后。
四月,刘氏宗族商议起事诛杀王莽,失败。但人心不服,次年,东郡太守翟义等人拥立严乡侯刘信为帝,将王莽毒死平帝之事通报各诸侯国,马上就聚集了十几万大军。
王莽得知此事,大为惊惶。王政君说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虽是妇道人家,也知道王莽必定因此而招祸。”
京城附近地区听说翟义起兵的消息,也都趁乱而起,也聚集起十几万人。正巧王莽将京中的军队都派去对付翟义了,这些人便趁势攻打长安。王莽每天抱着太子刘婴到宗庙祷告,表示自己没有篡汉之心,还派人前往全国各地宣扬他一定会把政权交还给刘氏。
可能王莽气数未尽,两路起义军居然都被他消灭了。于是,他放心了,便又神神道道的搞了一堆祥瑞,居然说是刘邦的在天之灵,令他王莽称帝,他王莽不敢逆天行事,只好自立为皇帝 。
王莽自立之后,命王舜去向王政君索取传国玉玺。王政君一见王舜便知他来意,怒骂道:“你们全族都蒙受汉家的恩泽,几代人享尽荣华富贵,不但不思报恩,还借着托孤之际,篡位自立,一点恩义都不顾。天下怎么会有你们兄弟这样猪狗不如的东西!况且他既然已经做了新朝的皇帝,就该自己制作国玺,千秋万世的传下去,还要我这块亡国不祥的玉玺做什么?!我是汉家的老寡妇,眼看就要死了。就算我死,也要带着这块玉玺一起下葬,绝不会给你们!”
王舜见王政君骂着骂着就哭了,也低头酝酿了一下感情,过了一会儿抬头哭道:“我等无话可说。可是太后您想想,王莽一定要得到的东西,太后您保得住吗?”
王政君前面说得正气凛然,这会儿被王舜一威胁,又害怕了。于是拿出传国玉玺,摔到地上,对王舜说道:“我死之后,王氏定会被灭族!”
由于王莽是假借刘邦显灵而称帝的,所以必须显示出与汉家是一脉相承,而不是敌对的。这时,王政君汉朝太皇太后的身份对他而言还很有利用价值,他便软硬兼施让王政君接受新朝的封号,尊之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之前,王政君一直希望能跟元帝一起配享宗庙。王莽为了讨好她,本来已经让人把元帝的庙号定为“高宗”,这样,她就能被后世称为汉高后,让她很开心。但王莽建立新朝之后,却摧毁元帝的祭庙,另外给她盖了一座专门的祭庙,只留下原来元帝祭庙的正殿作为设宴之地,还在那里大摆筵席请她光临。
王政君到达之后,见丈夫祭庙残败,大为震惊,哭道:“这事汉家的宗庙,与你毫不相干,你为何要毁了它?假如鬼神无知,又何必建造祭庙呢?假如鬼神有知,我作为先帝的妃妾,怎能辱没他的庙堂而为我陈列祭品呢!”于是酒宴不欢而散。
此后,王莽虽然百般讨好王政君,她却始终郁郁不乐。建国五年,王政君去世,享年84岁。王莽将她与元帝合葬在渭陵,但却在二人中间挖了一条沟将他们隔开。
十年后,王莽为汉兵所灭。
王政君的一生,经历了宣帝、元帝、成帝、平帝四朝,又经历了王莽的新朝,母仪天下六十多年,可是她却不是一个多么聪慧了不得的女子。
她能登上后位,完全是因为她运气好,先生下了皇子。登上后位之后,正好丈夫元帝又优柔寡断,虽然觉得太子流连酒色,不像话,却始终下不定决心。而她的对手傅昭仪,正好出身不高,没有任何外力帮助,又没什么大智慧,所以她有个元帝宠臣相助,母子地位就得以保全。而即便是这个宠臣,也不算是她多么有慧眼主动寻到的助力,还是元帝自己无意中送到太子身边的,而且恐怕与史丹交好的实际行动还是由王凤去执行的。
她做了太后之后,只知道一味的封赏自己的娘家,却从不节制他们的行为。她甚至没有干政的欲望,对于朝堂上的事情丝毫不感兴趣,所以才会导致她在哀帝即位后,虽然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名分,却处处被排挤。哀帝甚至有时候假借她的诏命干些自己想干又不太好听的事。
到哀帝死后,她明白了实权的重要性,紧紧守着传国玉玺,以为这样就能守住皇权,却将大小事务全都交给侄子王莽去处理,实在糊涂可笑。
她甚至连一点点的政治平衡之术都不明白。她的儿子成帝在经历了王凤事件之后,都明白了要在王氏之间树立多重势力,让他们相互制衡,才不会威胁到他的皇权;而王政君却始终懵懵懂懂,觉得只要姓王的就一定是好人,给他们多大的权力都没关系,他们都绝对可以信任。什么平衡术之类的东东,似乎从来都不在她的理解范围以内。
到最后王莽篡政,她既不愿意干干脆脆支持王莽,又不能爽爽快快地拼着一死反抗他,自己纠结来纠结去,还是只能听命于他,真的是一个可悲之人啊!
我有时候觉得,难道人真是应天道而生的吗?汉初的皇后,随便拉出哪一个来都有相当的智慧和手腕,随便哪一个都有相当鲜明的个性,都不至于像王政君这般窝囊。王政君这样普普通通的一个女人,跟她们放在一起比,只让人觉得面目模糊,毫无特色。
而如果大家继续看下去,看看后面要8的赵飞燕,就会发现王政君除了朝堂上不行,当了太后了管后宫都不行,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蛋。她能当上皇后,还平安当上太后,真是走了狗屎运了!也许冥冥之中,真是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