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拼图游戏 ...
-
在一个范式内,这是一个拼图游戏,也是一个空间实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范式之外则是实体空间化,也是剩余的形成。
而后来的人面对着一大盒杂乱无章的拼图碎片,首先要做的,是决定拼什么,你拿起盒盖,看到上面有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个范式诞生了,比如牛顿力学,资本主义制度,一个科学理论。
这个盒盖上的图画就是范式。
范式创造了一个空间,定义了拼图的边界,目标和规则。
它告诉我们,哪些碎片是有用的符合,哪些是无用的。
现在,你开始动手拼图,每当你找到一块碎片,并把它正确地放在底板上,你就完成了一次狭义剩余的形成。
狭义剩余,就是在这个特定范式内,被成功安置,创造了价值的每一个实体。
比如在牛顿范式内,每一个被其公式准确预测的行星轨道。
在经济范式内,每一笔成功赚取的利润。
在学术范式内,每一篇巩固了主流理论的论文。
这个过程是建设性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将盒子里的碎片转化为画中的一部分,让画面变得完整。
当拼图越接近完成,问题就越明显。
画面已经基本完整,可拼的地方越来越少,系统内部开始内卷,拼命优化最后的细节,但大的创新已不可能。
这时你会发现盒子里总有几块碎片,无论如何也放不进当前的画里,它们形状古怪,颜色不对,在现有范式下,它们被视为错误,无用的剩余。
此时,这些溢出的碎片就是在旧范式外形成的,等待新范式的广义剩余。
终于,有人意识到,那些错误的,无用碎片,或许本身就能拼成一幅全新的,更宏大的图画。
旧的成功拼好的图画本身,成了一个需要被解释的对象,它为什么这里会有一块空白?为什么这些碎片不合群?
此时,旧的实体开始瓦解了,也是必定被不断出现的异常碎片逐渐撕裂,然后它自身重新就被构成碎片,回归到一个更宏大的,待定的空间中,这就是实体空间化。
于是,以那些无用碎片为核心,一个新的范式被构想出来,一个新的拼图游戏开始了,旧世界的碎片在新世界里找到了全新的位置和价值。
第一幅画的诞生,是在没有任何图画参考的情况下,最初的探索者只能面对一堆杂乱碎片,他们通过直觉,试错,发现某些碎片似乎能偶然地连接在一起。
宇宙的早期可能在偶然的情况下,形成路径依赖。
有必要考虑到的是一个毫无质量的重复过程,并非所有的变化都是进步,并非所有的循环都能层叠上升,只会形成空转,但是空转本身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结束重复,也可以理解成内卷。
上一层级的实体,是下一层级的空间了我们想象中那个最开始的时候,完整的第一幅拼图,它本身可能并不是起点。它更像是另一个更宏大,更基础的,拼图游戏的产物。
在这个更宏大的游戏中,其拼图碎片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更基本的存在单元,这个宏大游戏的盒盖图画,即其元范式,定义了如何将这些基本单元拼合成我们宇宙的底层规则。
于是,我们这个宇宙的大爆炸和一切演化,都可以被视为那个上一层级拼图游戏的空间实体化过程,它将一个潜在的,充满可能性的空间,固化为了我们这个特定的,有规则的实体宇宙。
而下一层级的空间孕育着再下一层级的实体,同理,在我们这个宇宙,作为一件已完成的拼图作品内部,又开启了全新的,更微观的拼图游戏。
基本粒子拼出原子,原子拼出分子等等
每一个上层结构,都为下层结构的演化提供了稳定的空间和规则
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循环是毫无意义的,只是一个循环,一个空转,但是如果是层叠就不一样了,这可以说是富饶的层叠,当上一层的拼图崩解时,它释放出的不再是原始的,无结构的碎片,而是自身已经具有结构的碎片,至少可能是。
比如,一颗恒星的死亡,释放出的不是纯粹的氢和氦,而是包含了重元素的富饶碎片。
这些富饶碎片成为下一代,下一层拼图的原材料,使得岩石行星和生命的出现成为可能。
因此,每一次崩解也就是实体空间化,都为下一次聚合,空间实体化提供了更丰富,这就是质量上的差别的根源。
而空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这是一个探索阶段,在找到正确的拼图路径之前,系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试错,内卷和看似无意义的重复。这些空转是系统在有限可能性的空间内进行搜索的必要过程。当系统偶然地找到一种能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出新结构,新可能性的方式时,空转就被打破。当然也有可能崩溃,形成大量无效的内卷。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既然每一层的拼图包含了上一层的结构时,是否意味着所有层级共享同一套剩余机制?还是说不同层级的剩余转化规则不同?
答案可能是共享广义剩余驱动的元规则,但具体转化规则因层级的拼图性质不同而呈现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