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5、日出之前 ...
-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书房,为一切镀上柔和的琥珀色。
边江然在卧室小憩,远孟舟轻轻掩上房门,走向那个久未使用的画架。
但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他仔细地摊开画纸,整理着颜料盒。那些干涸的颜料需要重新调和,就像他们曾经干涸的爱情,需要时间和耐心来恢复生机。
锵锵安静地卧在画架旁,尾巴偶尔轻轻摆动,像是在为这重启的创作仪式伴舞。
远孟舟拿起一支素描笔,在纸上轻轻勾勒。
他正在创作一本新的绘本,暂定名《日出之前》。这个标题在他心中酝酿已久——它既象征着他们在生命黑暗期重逢的珍贵,也暗示着每一个明天都值得期待。
画风温暖而略带忧伤,他用柔和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记录着他们重逢后的点滴。第一幅画描绘的是两人在阳台晒太阳的场景:边江然裹着毛毯靠在躺椅上,远孟舟坐在他身旁的矮凳上,一只手轻轻搭在他的膝盖上。阳光为他们的轮廓镀上金边,远处的城市在背景中模糊成一片温柔的色块。
“这里的光影要再柔和一些,”远孟舟自言自语,用画笔蘸取更多的白色调和着,“就像那天实际的阳光。”
第二幅画是边江然睡着时的安静侧脸。远孟舟仔细描摹着那张消瘦却平静的面容,每一道线条都充满了怜惜。他特别用心地刻画边江然的睫毛——那些细密的阴影落在苍白的脸颊上,像是在诉说着主人经历的磨难。
“要不要在这里加一点高光?”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远孟舟惊讶地回头,看见边江然披着外套站在书房门口。“你怎么起来了?不多睡一会儿?”
边江然慢慢走近,目光落在画纸上:“睡够了。看你画得认真,就没打扰。”
他在远孟舟身边的椅子上坐下,专注地看着那幅未完成的画。“你把我画得太好了,”他轻声说,手指虚虚地拂过画纸上自己的面容,“现实中的我可没这么安详。”
远孟舟握住他的手:“在我眼里,你一直都是这样的。”
边江然的嘴角扬起一个微小的弧度,目光转向另一幅画——那是两人共读一本书的剪影。画中他们并肩坐在沙发上,头几乎靠在一起,书本摊开在两人的膝头。
“这里,”边江然指着画中沙发旁的空处,“加一只猫吧,像锵锵。”
远孟舟眼睛一亮:“好主意。”他立刻拿起画笔,在画面角落添上一只银白色的小猫,它正伸着爪子试图捕捉从窗户透进来的一束阳光。
这个小小的添加让整幅画顿时生动起来,仿佛能听到锵锵满足的咕噜声。
创作成了远孟舟情感的出口和寄托。在画布上,他可以尽情表达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对生命的思考,对爱的理解,对可能到来的离别的恐惧与接受。
有一幅画他反复修改了许多次:画面中,两只手在虚空中相向伸出,指尖几乎相触,却始终隔着一小段距离。背景是模糊的医院走廊和家居场景交织在一起,象征着他们曾经分离的时空。
“这幅画叫什么?”边江然问。
远孟舟沉默片刻,轻声道:“《误解的重量》。”
边江然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握住了远孟舟的手。那个简单的动作,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随着创作的深入,远孟舟开始尝试更复杂的构图。
有一幅画他描绘了同一个房间的两个视角——一边是边江然独自坐在窗前,窗外是灰蒙蒙的城市;另一边是远孟舟独自站在客栈窗前,窗外是陌生的山水。
而画面中央,一道细细的金线将两个场景连接起来,象征着他们始终未断的羁绊。
“这道金线很美。”边江然评论道。
“那是我们从未消失的爱。”远孟舟回答。
创作过程中,远孟舟的胃痛偶尔会发作。这时他会停下来,深呼吸几次,等疼痛过去再继续。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恐惧或抗拒这种疼痛,而是学会与之共处,就像他们学会与疾病共处一样。
边江然的身体状况时好时坏。状态好的时候,他会坐在远孟舟身边,安静地看着他画画,偶尔提出建议;状态不好的时候,他就在书房的沙发上休息,远远地看着远孟舟创作的背影,那本身就成了远孟舟下一幅画的灵感来源。
“把我画进去吧,”有一次边江然说,“就画我坐在这里看你的样子。”
于是远孟舟创作了一幅自画像般的作品——画中的他正专注地对着画架,而背景的沙发上,边江然裹着毯子睡着,一缕阳光正好落在他交叠的手上。
这本《日出之前》渐渐厚了起来。每一页都是一个片段,一个记忆,一种情感。有欢笑,有泪水,有痛苦,有希望。远孟舟将自己对生命的所有思考都融入画中,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受,通过色彩和线条找到了出口。
一天傍晚,远孟舟完成了一幅新的画作:两只手终于紧紧相握,背景是初升的太阳,光芒驱散了所有的阴霾。
“这幅画应该叫《黎明》。”边江然说。
远孟舟摇摇头:“不,叫《此时此刻》。”
他们相视而笑。在生命的漫长黑夜中,他们学会了珍视每一个共度的“此时此刻”,无论那之后是黎明还是更深的黑暗。
夕阳西下,书房里渐渐暗了下来。远孟舟放下画笔,扶着边江然回到卧室。
画架上的《日出之前》在暮色中静静等待,等待着明天的继续,等待着下一个“此时此刻”的到来。
而在那些画作中,爱,以最纯粹的形式永恒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