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心动·无声的靠近 ...
-
实验室成了他们秘密的堡垒。在那些只有仪器嗡鸣和纸张翻动的深夜,许亦阳和袁逸飞暂时放下了彼此的身份与偏见,专注于一个共同的目标——用科学的语言,去解读一个关于“命运”的谜题。
许亦阳负责构建理论框架,他试图将量子力学中的“观测者效应”与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结合起来。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所谓的“宿命感”,或许并非来自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而是源于个体对自身未来的强烈预期,这种预期会无意识地引导行为,最终“创造”出那个被恐惧的结局。
袁逸飞则负责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他利用自己在物理和编程上的天赋,搭建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试图模拟两个个体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互动模式。他发现,当许亦阳在场时,他的焦虑水平会显著降低,模型中的“混沌因子”也会趋于稳定。
这种发现让他感到既兴奋又恐慌。他开始害怕,自己对许亦阳的依赖,是否也只是“诅咒”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他是否只是把对方当成了一个情绪的“稳定剂”?
然而,许亦阳却不这么认为。一次,袁逸飞因为一个实验数据的异常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甚至产生了幻觉,认为自己已经开始发病。许亦阳没有给他独处的机会,而是一直陪在他身边,用最平实的语言安慰他:“袁逸飞,你看,你现在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害怕,这恰恰说明你是清醒的。真正的病,是连恐惧本身都意识不到。”
那一刻,袁逸飞看着许亦阳真诚的眼睛,心中有什么东西悄然碎裂,又有什么东西悄然生长。他第一次觉得,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超越“宿命”的连接。
他开始留意许亦阳的一举一动。他会在语文课上,偷偷看许亦阳朗读诗歌时微微上扬的嘴角;会在食堂里,默默记下许亦阳喜欢吃的菜(糖醋排骨和清炒时蔬);会在对方熬夜赶论文时,不动声色地给他买一杯热牛奶放在桌角,杯壁上还贴着一张小纸条:“别熬太晚。”
而许亦阳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他发现,袁逸飞的眼神不再那么冰冷,偶尔还会对他露出一个极淡、却真实的微笑。他甚至开始期待每天的物理课,因为那是他们唯一能在众人面前“合法”互动的时间。
一种名为“喜欢”的情感,在两人之间无声地滋长,如同实验室里培养皿中悄然生长的晶体,纯净而脆弱。
他们还不知道,这份情感,将成为他们对抗命运最强大的武器,也将成为他们最深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