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2、第 72 章 ...

  •   三天后,正是“回门”的日子。天色刚蒙蒙亮,我便起身梳洗。吴家早已备好了回门礼:用红纸仔细封好的茯茶两封,“合盛公” 的八样细点,还有两匹颜色鲜亮、质地厚实的绸缎,俱是青海地主家拿得出手的体面物事。我今日穿了件绛紫色夹棉旗袍,外罩一件深色坎肩,底下是厚实的棉裤,脚上依旧是那双穿着最稳当的红缎弓鞋,整个人收拾得端庄得体,既不过分张扬,也不失少奶奶的身份。吴明泰亲自检查了礼物,又扶我上了套好的骡车。车子辘辘而行,离开了饮马街的吴家大院。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着两旁渐渐苏醒的铺面,我的心竟有些近乡情怯般的悸动。快到我家巷口时,几个邻家的孩子正在街边玩耍,看见这挂着红绸的骡车,立刻认了出来,呼啦啦地围了上来,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好奇与欢喜。我忙示意车夫慢行,从随身带着的布包里抓出几把用红纸包着的糖果,分给他们。孩子们得了糖,更是高兴,竟拍着手,脆生生地唱起了不知从哪儿学来的童谣: “新娘子,回门来,红缎鞋子尖尖翘! 三步金莲步步稳,女婿家业步步高! 核桃枣儿满炕撒,来年抱个胖娃娃!” 那童音清脆,歌词直白,将对我这双小脚的夸赞与对未来的祝福糅合在一起。我坐在车里,听着这朴素的赞语,脸颊微热,心里却并无反感,反倒觉得这本就是女子该得的体面。吴明泰在一旁听了,嘴角也微微上扬。骡车在家门口停下。阿妈和阿大早已等在院门口,见到我们,脸上顿时绽开了放心的、由衷的笑容。尤其是阿妈,目光飞快地在我周身扫过,最后落在我那双依旧周正、稳稳踏在地上的小脚上,又见吴明泰小心翼翼地扶我下车,神色温和,她那眼底最后一丝忧虑才彻底散去。 “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阿妈拉着我的手,声音有些哽咽。阿大则上前与吴明泰见礼,翁婿二人寒暄着将礼物提进屋里。回到这生活了十几年的家,我仿佛又变回了那个未出阁的丫头,神态语气都自然地松快了许多。趁着吴明泰被阿大让到堂屋喝茶的工夫,我跟着阿妈进了里屋,忍不住悄悄揉了揉小腿,低声嘟囔了一句:“站着包饺子,脚踝还是有些酸……” 阿妈心疼地看我一眼,我却又立刻抬起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想要被认可的神情,补充道:“不过婆婆夸我饺子包得模样尚可。” 阿妈闻言,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背,眼里的欣慰更深了。在她看来,女儿能得了婆家认可,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本就是为人媳妇的本分。堂屋里,阿大和吴明泰的谈话声隐隐传来。起初是些家常,问及吴家生意,我正听着,却忽闻吴明泰的声音清晰了几分,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忱与坚定: “阿大,不瞒您说,报纸上和过路的商队都在传,如今东洋倭寇占了东三省,步步紧逼,欺我太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每想起岳武穆、杨令公那样的英雄,就觉着心里有一团火。我想到队伍上去,打日本人,收复山河,保卫咱们的国家!” 屋里静了一瞬。我捏着衣角的手不由得收紧。只听阿大沉吟片刻,语气复杂地开口: “你有这份报国的心,是好的,是男儿血性!只是……你们吴家就你一根独苗,这偌大的家业……再说,玉娟她这双脚……” 阿大的声音低了下去,未尽之语里充满了现实的担忧,“你媳妇往后里外不便,这个家,终究是要靠你撑着的啊。” 我的心也跟着沉了沉,方才回门的些许欢欣,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蒙上了一层阴影。午宴气氛依旧热闹,但我的心绪却已不同。阿大和吴明泰似乎都默契地不再提参军的事,只说些闲话。然而,**日头刚刚偏西**,阿大便开始催促:“时候不早了,早些回去吧。婆家规矩多,别让亲家等。” 这话听着是客气,却是青海回门的老例儿,意味着女儿已是别人家的人,不宜在娘家久留。阿妈眼圈又红了,忙活着将给我准备的吃食打包,又悄悄将一个用软布新絮的棉垫塞进我手里,低声道:“天冷,坐着的时候垫在脚下,暖和……照顾好自己,常捎信回来……” 我接过那还带着阿妈体温的棉垫,喉咙发紧,只能点头。再次坐上骡车,吴明泰在我身边。车子启动,我回头望去,阿妈还站在那扇我出入了十几年的黑漆木门前,抬手用袖子擦拭着眼角。阿大站在她身旁,身影在夕阳下拉得老长。一股强烈的酸楚猛地涌上鼻腔,我慌忙扭回头,坐正身子,手指紧紧攥着那个棉垫。骡车拐过巷口,再也看不见家了。我望着前方通往吴家大院的路,心头空落落的。不过三日光景,那个被称为“丫头”的陈玉娟仿佛已留在了身后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