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你很喜欢他吧? ...

  •   第二章:
      回到南京的生活比想象中艰难。
      虽然竞赛抄袭的指控已经被撤销,但校园里的窃窃私语并未完全停止。
      有人在我走过时故意压低声音,有人在我背后指指点点。
      顾浩转学了,但他的朋友们仍然用各种方式表达着不满。
      家里,情况更加复杂。
      抱诚——我同父异母的弟弟——已经正式入住。
      他比我小一岁,性格怯懦而敏感,总是低着头,像只受惊的小鸟。
      母亲虽然接受了这个现实,但眼中的悲伤无法掩饰。
      父亲则试图扮演和谐家庭的缔造者,每周组织一次“家庭活动”,每次都尴尬得令人窒息。
      我开始理解沈柏自说的“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但有时候,我真想再次买张车票逃回杭州,逃回那个狭小却温暖的公寓。
      高三开学后,学业压力如山崩般压来。
      我选择了理科,部分是因为沈柏自的影响——他让我发现数学中有一种冷静而精确的美。
      每当解不出一道难题时,我就会想起他教我的方法:分解问题,一步步解决。
      九月的一个雨夜,我对着一道物理题苦思冥想两小时无果后,终于忍不住给沈柏自发了消息:“在吗?”
      几乎是立刻,他回复了:“说。”
      我拍下题目发过去。
      五分钟后,他回过来一张写满公式和解题思路的图片,附言:“先自己看,不懂再问。”
      我盯着那张图片看了十分钟,突然豁然开朗。
      不只是对这道题,而是对整个知识点的理解。
      我兴奋地回复:“懂了!谢谢!”
      “下次先自己思考半小时再问。”他回道,附带一个看似严厉实则关切的表情。
      从那以后,我们形成了一种奇怪的远程辅导关系。
      我每周会问他几道题,他总是能精准地指出我的思维盲点。
      有时候我们会视频通话,他背后的巴黎公寓小而整洁,书架上堆满了法文书和数学专著。
      “法国生活怎么样?”有一次我问。
      “咖啡比杭州贵,”他淡淡地说,“但面包不错。”
      我笑了,“交到法国女朋友了吗?”
      他挑眉,“作业太少了?还有空八卦?”
      但我注意到他没有直接否认。
      十月,学校举办秋季运动会。
      我被迫参加1500米长跑,在最后一圈喘得像条濒死的鱼。
      冲过终点线时,我几乎瘫倒在地,却被同班同学接住——这是几个月来第一次有人主动向我伸出援手。
      “没想到你能跑完全程,”体育委员拍拍我的肩,“还以为大少爷吃不了苦呢。”
      我喘着气,说不出话,但心里有一丝暖流经过。
      那天晚上,我兴奋地告诉沈柏自这件事。
      他听完后说:“人们往往通过小事重新认识一个人。”
      “你好像在说哲理。”我调侃道。
      “数学也是哲学的一种。”他一本正经。
      随着时间推移,校园里的谣言渐渐平息。或许是因为我不再对此反应过度,或许是因为大家有了新的关注点。
      我开始专注于学习,成绩稳步提升。父亲对此非常满意,增加了我的零花钱,但我把它们存起来,想着或许有一天能再去杭州。
      甚至与抱诚的关系也有所缓和。
      我发现他其实很聪明,尤其在计算机方面。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他在编写一个小游戏,角色设计精巧,代码简洁高效。
      “你自己写的?”我惊讶地问。
      他像受惊的兔子一样猛地合上笔记本电脑,“随便玩玩...”
      “很厉害,”我真诚地说,“比我强多了。”
      抱诚惊讶地抬头看我,眼中有一丝光亮闪过。
      从那以后,我们偶尔会讨论编程问题。我发现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尤其是都对父亲抱有复杂的情感。
      母亲注意到了这种变化,某天晚饭后悄悄对我说:“你变得成熟了,抱一。”
      “是吗?”我搅拌着咖啡。
      “在杭州的那段时间...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她小心翼翼地问。
      我停顿了一下,“只是自己想通了一些事情。”
      我没有提及沈柏自。
      他是我独有的秘密,我不想与任何人分享。
      十一月底,沈柏自告诉我他圣诞节不回国。
      “机票太贵,而且有个研究项目要做。”
      我失望极了,但假装理解,“那等你暑假回来?”
      “也许。”他的回复简短模糊。
      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出人意料地考了全省第五名——对于曾经徘徊在二十名左右的我来说,这是巨大进步。
      班主任特别表扬了我的进步,几个以前避我唯恐不及的同学也开始问我问题。
      放假前一天,顾浩的一个朋友找到我,支支吾吾地道歉:“那时候跟着起哄,对不起。”
      我点点头,没多说什么,但内心波涛汹涌。
      晚上我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沈柏自这个消息,但算到时差,巴黎是凌晨三点,只好作罢。
      圣诞前夕,家里装饰了圣诞树。
      抱诚偷偷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过圣诞节。
      “我妈从来不过这种洋节。”他说,语气中没有悲伤,只是陈述事实。
      “那你喜欢吗?”我问。
      他点点头,眼睛亮晶晶的,“像电影里一样。”
      父亲看到我们交谈,露出欣慰的笑容。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或许父亲不是不爱我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如何平衡过去的错误与现在的家庭。
      虽然这并不能解释他翻下的错误。
      除夕夜,全家一起看春节晚会。
      当零点钟声敲响时,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沈柏自的消息:“新年快乐。高考加油。”
      简单六个字,却让我心跳加速。
      我走到阳台,拨通了他的电话。
      “还没睡?”他接起来,背景安静。
      “新年快乐。”我说,声音有些颤抖。
      “你喝酒了?”他敏锐地问。
      “一点点,”我承认,“和家人喝了一点红酒。”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听着彼此的呼吸声。
      “巴黎下雪了。”他突然说。
      “南京也是。”我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
      “冷就多穿点,别感冒。”
      “你也是。”
      又一阵沉默。
      我想告诉他很多事:我成绩进步了,和同学关系改善了,甚至和抱诚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朋友。
      但最后我只说:“谢谢你,沈柏自。”
      “谢什么?”
      “一切。”我说。
      电话那头传来轻轻的叹息,“快回去陪家人吧。高三下学期加油。”
      挂了电话,我在阳台上又站了一会儿,让冷风冷却发烫的脸颊。
      回到客厅时,抱诚看着我,突然说:“哥,你笑了。”
      我摸了摸自己的嘴角,确实是在上扬。
      高三下学期在紧张的氛围中开始。
      黑板右侧开始倒计时:“距高考还有XXX天”。
      每个人桌上都堆满了参考书和试卷,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和风油精的味道。
      我决定报考杭州的大学,最好是浙大。
      这个决定我没有告诉任何人,甚至没有告诉沈柏自。
      我想给他一个惊喜,如果我能考上的话。
      三月的一天,父亲突然找我谈话:“抱一,你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我谨慎地回答:“想读计算机或数学相关专业。”
      父亲点头,“考虑过出国吗?美国或者英国?我可以安排。”
      我立刻摇头,“我想在国内读本科。”
      父亲似乎有些失望,但没有坚持,“你自己决定吧。不过...”
      他停顿了一下,“无论你去哪里,抱诚都会跟着去同一个城市。”
      我惊讶地抬头。
      “他还小,需要照顾,”父亲语气平静,“你们是兄弟,应该互相照应。”
      我第一次没有对此感到愤怒,而是思考这个安排的合理性。
      抱诚确实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他似乎很依赖我。
      那天晚上,我问抱诚:“你想学什么专业?”
      “计算机,”他毫不犹豫,“游戏设计。”
      “想去哪个城市?”
      他小心翼翼地看着我,“你去哪里?”
      我突然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他希望我能照顾这个弟弟,也希望我们能建立真正的兄弟情谊。
      “杭州不错,”我假装随意地说,“浙大的计算机很强。”
      抱诚眼睛一亮,“我真的可以和你去同一个城市吗?”
      我点点头,“如果你考上。”
      他兴奋地几乎跳起来,“我会努力的!我可以问你题目吗?”
      于是我开始给抱诚辅导功课。
      出乎意料的是,他其实很聪明,尤其是数学和计算机方面一点就通。
      我们之间的关系在共同学习中悄然改变,从尴尬的同父异母兄弟变成了某种朋友兼师生。
      四月,沈柏自突然告诉我,他决定在法国多留一年,直接读研究生。
      我看到消息时,感觉心脏被狠狠捏了一下。
      回复时却只是简单地问:“为什么?”
      “有个很好的导师愿意收我,”他解释,“机会难得。”
      “恭喜。”我打字的手指僵硬。
      “你高考准备得怎么样?”他问。
      “还行。”我不想多说。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
      原本计划着考上浙大后给沈柏自一个惊喜,现在这个计划变得可笑。
      即使我去了杭州,他也不会在那里。
      五月的一次模拟考试,我考砸了。
      数学最后一道大题完全解错,理综也发挥失常。
      成绩出来后,班主任找我谈话,委婉地表示“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甚至想放弃。
      晚上,我鬼使神差地拨通了沈柏自的电话。
      “怎么了?”他接起来,背景音嘈杂。
      我一时说不出话,只有沉重的呼吸声。
      “抱一?”他的声音严肃起来,“发生什么事了?”
      “我考砸了,”我终于说,“可能考不上浙大。”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我听到他走动的声音,背景变得安静。
      “一次模拟考而已。”
      “但是...”
      “没有但是,”他打断我,“还记得我怎么教你的吗?分解问题,一步步解决。”
      “我觉得累。”我小声说,像在撒娇。
      “那就休息一晚,明天再开始。”
      他的语气不容置疑,“你现在回家,洗个热水澡,睡一觉。明天六点起床,重新分析试卷。”
      “嗯。”
      “答应我。”
      “我答应。”我说。
      挂了电话,我照他说的做了。
      神奇的是,第二天早上,问题似乎不再那么令人绝望了。
      我仔细分析了试卷,制定了一个月的冲刺计划。
      高考前一周,沈柏自突然寄来一个包裹。
      里面是一支昂贵的钢笔和一张卡片:“写你所思,答你所知。别紧张。”
      我拿着那支笔参加了高考。
      考场上,每当我感到紧张,就摸摸口袋里的笔,想象沈柏自就在某个地方相信我能够做到。
      考试结束后,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不管结果如何,我已经尽力了。
      暑假开始后,抱诚迫不及待地问我:“我们现在可以去杭州玩吗?提前熟悉环境。”
      我犹豫了一下,同意了。
      我们没有告诉父亲真正的目的,只是说去旅游。
      杭州的夏天炎热而潮湿。
      我们住在一家青年旅社,每天在城市里探索。
      我带着抱诚去了西湖,去了雷峰塔,去了那条熟悉的街道。
      隅角咖啡馆还在那里。
      推开门,风铃声响,咖啡香依旧。
      陈哥抬头看到我,愣了一下,随即笑起来。
      “梁抱一?长高了嘛!”
      我惊讶他还记得我,“好久不见。”
      “来找柏自?他还没回来呢。”
      “我知道,就来看看。”
      我说,心里有一丝失落。
      抱诚好奇地打量着四周,“这就是你说的那个咖啡馆?”
      陈哥挑眉,“柏自的小跟班都这么大了?还带了个更小的?”
      我笑了,“这是我弟弟,抱诚。”
      我们点了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
      抱诚兴奋地低声说:“这就是你离家出走时来的地方?”
      我点点头,环顾四周。
      一切几乎没变,只是墙上多了几张照片,其中有张巴黎街景,署名“柏自”。
      “他经常联系你吗?”陈哥一边擦杯子一边问。
      “偶尔。”我说。
      陈哥笑了,“那小子就这样,冷冰冰的。但其实心软得很。你走之后,他郁闷了好几天呢。”
      我的心跳突然加速,“真的?”
      “可不是嘛,习惯了有个小尾巴跟着,突然没了,能不寂寞吗?”陈哥眨眨眼,“他还留着你的杯子呢。”
      我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架子上确实有一个印着几何图案的马克杯,混在一堆咖啡馆的统一款式中格外显眼。
      离开咖啡馆时,陈哥喊住我:“等等,有东西给你。”
      他递过来一个信封,“柏自临走前留下的,说如果你来了就给你。”
      我接过信封,手指微微颤抖。
      回到旅社,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沈柏自在埃菲尔铁塔前的照片,背面写着。
      “巴黎不错,但杭州的咖啡更好喝。”
      还有一张纸条:
      抱一:
      如果你看到这个,说明你回来了。希望你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如果没有,记住问题永远会有,但你也永远有能力面对。
      柏自

      抱诚好奇地看着照片,“他就是沈柏自?比想象中年轻。”
      “他只比我大四岁。”我说,小心地把照片收好。
      “你很喜欢他吧?”抱诚突然问。
      我怔住了,“为什么这么说?”
      “你提到他时的表情,”他耸耸肩,“特别不一样。”
      我没有回答,但心里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我紧张得不敢查分。
      最后是抱诚帮我查的——足够上浙大了。
      父亲非常高兴,说要举办庆功宴。
      母亲哭了,这次是喜悦的泪水。
      抱诚也比自己考上还兴奋,立刻开始研究浙大周边的租房信息。
      在一片欢腾中,我感到一丝怅然。
      我最想告诉的那个人,在七小时时差之外。
      晚上,我收到沈柏自的消息:“成绩如何?”
      “上了。”我回复。
      “恭喜。就知道你可以。”
      我们简单聊了几句,他就要去上课了。
      关掉手机,我走到窗前,看着南京的夜景。
      这座城市我生活了十八年,即将离开它前往杭州,但我想去的不仅是杭州,而是任何有沈柏自在的地方。
      八月底,我提前一周去了杭州,为了熟悉环境和准备开学。
      抱诚坚持跟我一起来,我们在浙大附近租了个小公寓。
      开学前一天,我独自去了隅角咖啡馆。
      陈哥告诉我,沈柏自下周就要回来了。
      “读完硕士了?”我惊讶地问。
      “哪能啊,回来做调研,待一个月左右。”陈哥说,“没告诉你?”
      我摇摇头,心跳加速。
      走出咖啡馆,我沿着街道慢慢走,思考着要不要联系沈柏自。
      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街角。
      高瘦,微卷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拖着行李箱。
      他站在咖啡馆门前,抬头看着招牌,嘴角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我站在原地,无法动弹。
      沈柏自似乎感觉到我的目光,转过头来。
      看到我时,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个真正的、毫不掩饰的笑容。
      “梁抱一?”他走近几步,“长高了。”
      “你回来了。”我傻傻地说。
      “临时回来,”他打量着我的样子,“大学生了?”
      “明天开学。”
      他点点头,似乎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
      我们站在街角,像第一次见面那样对视着,但一切都不同了。
      最后他叹了口气,摇摇头,“未婚未育,二十五岁的我看来是要继续当爹了。”
      我笑了,眼中却有泪光,“这次我可以付更多房租。”
      沈柏自拍拍我的肩,“走吧,先请你喝杯咖啡。给我讲讲你这半年的故事。”
      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地上,斑驳陆离。
      杭州的初秋,天气正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