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虚空寻晶,初探柯伊伯 ...

  •   5月17日清晨五点,凌云塔顶层实验室的智能窗帘自动调节到15%的透光率,柔和的晨曦像一层薄纱,笼罩在墨渊略显疲惫却依旧挺拔的身影上。
      他刚刚在生物修复舱中进行了短暂的深度休眠,用以恢复连续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精神损耗。
      主控台上,“元胞算法活阵”的模拟界面仍在稳定运行,金色的“元胞内核”如同拥有生命般缓缓脉动,散发着令人安心的稳定光芒。
      墨渊走到巨大的环形量子星图投影前,调出了关于“虚空磁晶”的所有已知资料。
      全息屏幕上,关于这种物质的描述少得可怜,大多来自于早期星际探测任务中语焉不详的记录碎片——“极度稀有”、“具有奇异空间稳定特性”、“疑似存在于高能量宇宙环境中”、“非自然形成可能性高”。
      市面上流通的所谓“虚空磁晶”,经检测无一例外都是赝品或性质相似的替代品,纯度远达不到凌霜要求的99.999%。
      “常规渠道无解。”墨渊指尖轻点,将“商业采购”、“地下市场”等选项一一划去。
      他背靠在冰凉的合金操作台上,目光投向星图中那片代表着太阳系边缘、充满未知与冰封天体的区域——柯伊伯带。
      那里是太阳系形成初期遗留物质的宝库,也是人类现有探测能力的边缘地带,蕴藏着无数秘密。
      线索,或许就在那些被遗忘的数据海洋深处。
      墨渊的视线从星图转向主控台上稳定运行的“元胞算法活阵”。
      这个刚刚诞生的“活着的算法”,其强大的自我稳定和环境适应能力,给了他一个全新的思路。
      他想起了之前从“星图投影残片”中解密出的“数据节点”概念——那是一种能够在复杂数据流中标记、锚定特定信息单元的高级数据结构,如同茫茫人海中的独特坐标。
      “如果把宇宙背景辐射、星际介质波动、探测器回波都看作一种广义的‘数据’,那么‘虚空磁晶’这种特殊物质,是否也会在这片‘数据海洋’中留下独特的‘数据节点’或能量特征?”
      墨渊嘴角微扬,这个想法很大胆,但并非没有可能。
      他立刻行动起来。首先,他需要一个能够模拟并放大这种“数据节点”特征的工具。
      他将“元胞算法活阵”的核心逻辑剥离出来,作为新程序的底层驱动核心。
      这种选择基于“活阵”卓越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足以应对海量星际数据带来的计算压力和干扰。
      接下来,他融合了“数据节点”的理论框架,开始编写一个全新的程序。
      这个程序的目的并非直接寻找“虚空磁晶”本身,而是构建一个能够识别、捕捉特定能量频率和空间扰动模式的“雷达”——一个基于量子网络的“遗迹信号模拟器”。
      之所以称之为“遗迹”,是因为墨渊推测,这种极稀有的物质更可能与某种未知的宇宙现象或……人造物有关。
      编写过程异常复杂,需要将天体物理学、量子力学、数据结构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墨渊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跳跃,留下一串串令人眼花缭乱的代码。
      菱形晶体悬浮在他身旁,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意图,散发出柔和的白光,丝丝缕缕的“规则之力”融入他的思维,帮助他更快地梳理逻辑、优化算法。
      上午九点十七分,代号为“星尘之眼”的简易“遗迹信号模拟器”初步构建完成。
      它没有实体形态,完全运行在量子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借助全球范围内闲置的量子计算节点进行分布式运算。
      模拟器的核心,正是那个不断自我优化的“元胞算法活阵”变体,负责过滤噪音、稳定信号、并对特定频率段进行深度共振分析。
      墨渊的目光再次投向星图,手指在柯伊伯带区域轻轻一点。
      “目标区域:柯伊伯带,范围半径0.5光年。
      数据源:所有公开及半公开星际探测器历史回传数据,包括‘远航者’系列、‘新视野’后续任务、‘边疆探索者’计划等共计17个探测器项目,时间跨度2023年至2054年。”
      “筛选条件:能量异常波动、空间曲率微小畸变、未知元素光谱特征。
      重点分析频率段:0.0037赫兹至0.0042赫兹基于‘虚空磁晶’理论模型推导的特征频率范围。”
      “启动‘星尘之眼’,执行深度共振扫描分析。
      优先级:最高。能源供应:实验室独立核能单元。”
      一连串指令下达,主控台上的指示灯依次亮起,代表着“星尘之眼”开始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启航。
      模拟器界面上,代表柯伊伯带的区域被放大,无数代表探测器数据的光点如同萤火虫般汇入模拟核心,经过“元胞算法活阵”的过滤和分析,再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是杂乱无章的背景噪音,以红色和黄色的杂波形式显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午餐时间,墨渊只是让智能厨房送来一份高能营养膏,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屏幕。
      下午两点,分析进度达到47%,依旧没有任何有价值的发现。
      钱串子通过加密通讯询问是否需要处理其他事务,被墨渊简短地以“暂不需要”回绝。
      下午四点零三分,当分析进度达到78.3%时,模拟器突然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的提示音。
      这不是警报,而是预设的“潜在目标发现”提示。
      墨渊的手指在控制台上一顿,身体微微前倾。
      屏幕上,代表柯伊伯带边缘,一个远离任何已知大型天体的坐标点上,出现了一个微弱的、近乎被淹没在背景噪音中的蓝色脉冲信号。
      信号极其微弱,断断续续,若不是“元胞算法活阵”那超乎寻常的稳定性和“星尘之眼”针对性的频率共振设计,根本不可能被捕捉到。
      墨渊迅速调出该信号的详细分析报告。信号源坐标:赤经18h47m33.2s,赤纬-21°12′45.7″,距离地球约63.4天文单位,正好处在柯伊伯带的外围边缘。
      信号频率:0.00397赫兹。
      当看到这个频率数值时,墨渊的眉头几不可察地挑了一下。
      这个频率,与他根据“虚空磁晶”理论模型推导出的理论特征频率0.00395赫兹,误差仅在万分之五以内!
      他立刻指令模拟器对该区域进行二次深度扫描,并将所有与该时间点、该坐标点相关的原始探测数据都调取出来进行交叉验证。
      一个小时后,交叉验证结果出来了。这个微弱的能量回波,只在2049年7月12日,由“边疆探索者七号”探测器在执行一次风险极高的柯伊伯带边缘飞掠任务时,偶然接收到过一次,持续时间仅0.32秒,当时被判定为设备噪音或宇宙背景辐射异常,并未引起重视,相关数据被归档在不起眼的角落。
      但在“星尘之眼”和“元胞算法活阵”的深度分析下,这个瞬间的回波被放大、解析。
      其能量特征、频率稳定性、以及极其微弱的空间曲率扰动……都与“虚空磁晶”的理论预测高度吻合!
      墨渊缓缓坐直身体,指尖轻轻敲击着控制台的边缘,发出规律的“笃、笃”声。
      找到了!虽然不是直接找到了“虚空磁晶”本身,但这个来自柯伊伯带边缘的微弱回波,无疑是迄今为止最有力的线索。
      它像一盏遥远的灯塔,为他指明了方向。
      寻找凌霜需要的材料,意外地成为了他探索未知宇宙遗迹的契机。
      这两条看似不相关的线索,在“数据”的层面上,被巧妙地编织在了一起。
      接下来,就是如何获取更精确的数据,甚至……获取样本。
      墨渊的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实验室的墙壁,望向了遥远的星辰大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