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京华 ...


  •   第二十二章:江南好景难长驻,京华暗诏催人归

      “云水间”的日子,如同浸在温润的碧螺春茶汤里,舒缓、恬淡,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氤氲与甘醇。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随着太湖的潮汐轻轻起伏。转眼间,姜宁已从襁褓中的婴孩,长成了能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粉团儿。她的眉眼愈发像姜寅严,轮廓深邃,但笑起来时嘴角的弧度,却像极了邱莹莹,甜美可人。

      每日清晨,太湖上的薄雾还未散尽,姜寅严便会起身,在湖畔的竹林里练一趟枪法。枪风凛冽,惊起宿鸟,与他如今平和的面容形成奇妙的对比。收势之后,他常常会抱着早早醒来、在奶娘怀里睁着大眼睛看他的宁儿,指着湖面上初升的朝阳,教她含糊地念:“日……头……”

      邱莹莹则习惯了在鸟鸣声中醒来,推开雕花木窗,让带着水汽和花香的清新空气涌入。她会亲自为宁儿梳洗,挑选今日要穿的小衣裳,大多是游野坤送来的柔软苏绸,绣着精致的江南小花。早膳后,若天气晴好,一家三口便会乘上那艘精致的画舫,泛舟湖上。姜寅严有时会垂钓,邱莹莹则抱着宁儿,指着远处的青山、近处的白鹭、水中的游鱼,柔声细语地告诉她这世界的模样。宁儿虽不懂,却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小手胡乱指着,发出欢快的音节。

      午后,宁儿午睡,邱莹莹便会在临水的书斋里,翻阅那些从各地搜罗来的游记杂谈,或是整理自己这些时日随手写下的江南风物志。姜寅严有时会在一旁擦拭他的宝剑,有时则会拿起邱莹莹看的书,饶有兴致地读上几页,遇到不解之处,便与她探讨。夫妻二人,一个曾是现代精英,一个乃沙场宿将,见识阅历互补,谈古论今,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游野坤偶尔会来拜访,不再谈论朝局生意,只带来些时新的瓜果、精巧的玩意儿给宁儿,或是说说苏杭最新的趣闻。他依旧是一身风流打扮,但眉宇间少了些算计,多了几分闲适,仿佛也在这江南景致中放松了下来。连喻白亭也曾借太医署巡查江南药政之机,来过一次,为邱莹莹和宁儿请了平安脉,只说了一句“水土养人,甚好”,便又飘然离去。

      这样的生活,几乎让人忘记了京城的风云变幻,忘记了镇国公与潇王女的显赫身份,只余下一对寻常夫妻,带着他们可爱的女儿,享受着岁月静好的现世安稳。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们可以暂时忘却朝堂,但朝堂却不会忘记他们。

      这一日,初夏已至,湖中荷花初绽,亭亭玉立。邱莹莹正带着宁儿在水榭边看荷花,教她认花瓣的颜色,姜宁口齿不清地跟着念:“红……花……” 姜寅严坐在一旁的石凳上,含笑看着母女二人,手中拿着一封刚由京中送来、看似寻常的家书。信是留在京城国公府的老管家写来的,内容多是汇报府中琐事,问候主人安好。

      但姜寅严的目光,却落在信纸末尾一行看似不经意提及的闲话上:“……近日京中多雨,太女殿下偶感风寒,陛下甚为挂念,连日召太医入宫诊视……”

      他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太女邱玉瑶偶感风寒,本是小事,但陛下“连日”召太医,并且特意写在看似家常的信中……这背后传递的信息,绝不简单。他久经官场,深知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消息,往往暗藏玄机。

      他没有立刻声张,而是将信收起,待到晚间,宁儿睡熟后,才在书房中将信递给邱莹莹。

      邱莹莹看完,沉吟片刻,抬眼看向姜寅严:“寅严,你觉得这是……”

      “是陛下的暗示。”姜寅严语气肯定,“太女殿下年岁渐长,已开始临朝听政。此次风寒,陛下如此重视,恐怕……并非仅仅是担心女儿身体那么简单。更可能是在考量太女的承受能力和……朝臣的反应。”

      邱莹莹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女帝年事渐高,对继承人的培养和考验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太女的一次小小风寒,可能被女帝用来观察各方势力的动向,尤其是他们这对远离京城却影响力巨大的“皇姐”和“姐夫”的态度。老管家这封信,很可能是得到了某种授意,才用这种隐晦的方式提醒他们。

      “看来,我们的江南闲居日子,快要到头了。”邱莹莹轻叹一声,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月色下波光粼粼的湖面,心中涌起一丝不舍。这里的宁静与美好,让她几乎沉溺其中。

      姜寅严走到她身后,轻轻揽住她的腰,将下巴抵在她的发顶:“京城是根,终究要回去的。只是……宁儿还这么小。”

      他的担忧,也是邱莹莹的担忧。京城是权力中心,也是是非之地。宁儿年幼,回到那里,难免又要卷入各种无形的争斗和暗流之中。

      “该来的,总要面对。”邱莹莹转过身,靠在他怀里,声音坚定,“我们不可能永远躲在这里。为了宁儿,我们也必须回去,站稳脚跟。只是,回去的方式和时机,需要好好谋划。”

      夫妻二人秉烛夜谈,仔细分析了京中可能的局势变化,以及他们回去后该如何自处。结论是,不能等女帝明诏催促,那样显得被动;也不能回去得太早,显得急不可耐。最好是在太女风寒痊愈、朝局看似平稳,但女帝又确实需要他们回去稳定某些局面的时候,主动上表请求回京。

      数日后,京中果然传来了更明确的消息。这次不是家书,而是通过游野坤的秘密渠道送来的一封密信。信中详细说明了太女邱玉瑶的风寒已近痊愈,但此次病中,暴露出她处理一些突发政务时略显稚嫩和犹豫,引起了部分老臣的微词。女帝虽未表态,但已连续召见了几位内阁重臣,似在商议着什么。信末提醒:“风云将起,国公与殿下宜早作打算。”

      时机到了。

      姜寅严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一道情真意切的奏表。表中先详细禀报了妻女在江南休养后身体康健的状况,感谢皇恩浩荡;然后笔锋一转,提到听闻太女殿下微恙,身为臣子,忧心忡忡,且离京日久,思念陛下,深感惭愧;最后恳请陛下准允他们携女回京,愿为陛下和太女殿下分忧,略尽绵薄之力。

      奏表通过驿站六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半个月后,女帝的旨意到了。旨意中充满了关怀与欣慰,准了他们回京的请求,并赏赐了不少路上用度,嘱咐他们一路小心,保重身体。

      圣旨到来那日,“云水间”的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下人们开始默默收拾行装,那种闲适慵懒的气息被一种即将远行的忙碌所取代。连小小的姜宁似乎也感觉到了什么,不像往日那般活泼,常常依偎在邱莹莹怀里,睁着大眼睛看着下人们来来往往。

      邱莹莹抱着女儿,站在她最喜欢的水榭中,看着眼前这片生活了将近一年的山水园林,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她产后最安宁的时光,有宁儿成长的足迹,有他们一家三口最纯粹的快乐。如今要离开了,或许很久都不会再回来。

      “舍不得?”姜寅严走到她身边,轻声问。

      邱莹莹点点头,又摇摇头:“有点。但更多的是……一种要上战场的感觉。” 她笑了笑,有些无奈,“是不是很可笑?明明是要回家。”

      姜寅严握住她的手,目光深邃:“有你和宁儿在的地方,就是家。京城那个家,不过是多了些需要应对的人和事罢了。放心,一切有我。”

      他的话语一如既往地沉稳有力,带给邱莹莹莫大的安心。

      回京的行程定了下来。依旧是不事张扬,但护卫更加严密。出发前夜,游野坤特意赶来送行,送上了几大箱沿途各州府的特产和给宁儿的玩具。

      “国公爷,殿下,此去一别,不知何时再能同游太湖了。”游野坤难得收起了嬉笑,语气带着几分真诚的感慨,“京城水深,二位多多保重。若有需野坤之处,尽管开口。”

      “游公子之情,我们铭记于心。”邱莹莹郑重道谢。这一年来,游野坤明里暗里的照应,确实帮了他们很多。

      翌日清晨,车队驶离了“云水间”。邱莹莹最后回头看了一眼那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树繁花中的庄园,它将作为一段美好记忆,永远珍藏在她心底。

      马车再次行驶在官道上,只是方向变成了北上。越往北,空气中的湿润渐渐□□燥取代,景色也从江南的婉约秀美,逐渐变回北方的开阔苍茫。

      姜宁似乎对漫长的旅途有些不耐烦,时常哭闹。邱莹莹和姜寅严便轮流抱着她,哄着她,指着车窗外变化的风景分散她的注意力。小小的孩子,似乎也本能地感觉到,即将到达的那个地方,与太湖边的“家”是不同的。

      邱莹莹靠在车壁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心中已然平静。江南的休养,洗去了她的疲惫,滋养了她的身心,也让她和姜寅严的感情在平淡中愈发醇厚。如今,她不再是那个需要时刻紧绷神经、在朝堂漩涡中挣扎的亲王女,而是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坚韧的母亲和妻子。她有了需要守护的宁儿,有了可以并肩作战的寅严。

      京城,那座巨大的权力舞台,她将再次踏入。但这一次,她将以一种更从容、更强大的姿态。

      她看了一眼身旁正耐心给宁儿喂水糕的姜寅严,又低头亲了亲女儿柔嫩的脸颊,唇角勾起一抹自信而从容的弧度。

      风浪或许将至,但她已做好准备。

      ------

      (第二十二章完)

      ------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京华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