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9、公开的诗篇 ...
-
《第三排定律》在校刊发表并引发的小范围涟漪,让林清颜沉浸在一种混合著羞赧与自豪的微妙情绪中。
她像一个偷偷藏了宝贝又忍不住与人分享的孩子,既享受着读者共鸣带来的喜悦,又对沈亦舟知晓后更深层的反应,怀着一丝隐秘的期待。
这天晚上,两人难得都没有紧迫的学业任务。
吃过晚饭,沈亦舟在书架前整理资料,林清颜则窝在沙发里,用平板电脑浏览着《文苑》电子版下寥寥几条新增的读者留言,嘴角不自觉地弯起。
沈亦舟收拾完,走到沙发边坐下,很自然地拿起放在茶几上的、林清颜之前打印出来的《文苑》纸质版。
这一期因为刊登了她的文章,她特意多打印了一份留作纪念。
他翻开目录,精准地找到页码,然后垂眸,开始阅读。
不同于上次在电脑屏幕上快速浏览,这一次,他读得很慢,很仔细。
午后温暖的灯光落在他浓密的睫毛上,投下浅浅的阴影,神情是惯常的专注,仿佛在研读一篇重要的学术文献。
林清颜悄悄放下平板,屏住呼吸,目光落在他的侧脸上,心脏不受控制地轻轻加速。
她看到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抚过印着铅字的纸张,看到他读到某些段落时,喉结微不可察地滚动了一下,看到他一向平静无波的眼底,似乎有某种极细微的情绪,像投入静湖的石子,漾开了一圈几乎看不见的涟漪。
当他读到那段关于“概率波函数最终坍缩,两个独立的波包叠加成一个稳定的纠缠态”——即她对关系确立的描述时,林清颜清晰地看到,他的唇角缓缓勾起了一抹清晰的、无法掩饰的弧度。
那不是他平时偶尔流露的浅淡笑意,而是一种更深邃、更柔和的线条,带着了然,带着回味,甚至带着一丝……被取悦了的惬意。
他终于读完了最后一个字,却没有立刻合上刊物,而是目光依旧停留在那页纸上,指尖在“佚名”两个字上轻轻摩挲了片刻。
室内一片静谧,只有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细微声响。
林清颜忍不住轻声开口,带着一丝试探:“再看一遍,会不会觉得……我写得太过矫情了?”她指的是那些充满隐喻和文学加工的描写。
沈亦舟这才抬起头,转向她。
他的眼睛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深邃,里面清晰地映着她的身影,以及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几乎可以称之为“温柔潋灩”的光芒。
那光芒如此专注,如此直接,让林清颜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
他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看着她的眼睛,声音比平时更低缓,带着一种颗粒感的磁性,清晰地说道:
“你把我最隐秘的欢喜,写成了公开的诗篇。”
这句话如同一个轻柔的吻,猝不及防地落在林清颜的心尖上。
她的脸颊瞬间腾起热意,大脑有片刻的空白。
她预想过他可能会说“写得很好”,或者再次理性地分析其文学价值和普遍性,甚至可能只是简单地“嗯”一声表示认可。
唯独没有想到,他会用这样一句……近乎诗意的语言,直白地戳破她这篇文章之于他最核心的意义。
“最隐秘的欢喜”——他承认了,在那些看似平静无波的日子里,在她以为只是自己独自兵荒马乱的暗恋中,他内心同样怀揣着不为人知的、因她而起的波澜。
他感受到了她文字底下,对他那份早已存在却未曾言明的关注与心动的精准捕捉和浪漫诠释。
“公开的诗篇”——他没有觉得被冒犯,没有觉得私密被窥探,反而将她这种带着分享欲的创作,视为一种隆重的、充满仪式感的赞美。
她将他们之间那些隐秘的信号、无声的默契、内心的波澜,用一种优美而独特的方式编码、升华,定格成了永恒的文学形式。
这在他看来,不是曝光,而是赋予了他们的过往一层更为璀璨的光华。
这句话,比他说一万句“我爱你”更让林清颜动容。
它展现了他对她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极致尊重,也展现了他自己情感表达上的惊人成长——他学会了用她能够心领神会的方式,给予最高级别的浪漫回应。
“你……”林清颜张了张嘴,却发现喉咙有些哽咽,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只能怔怔地望着他,眼眶微微发热。
沈亦舟将那本校刊轻轻放在茶几上,然后朝她伸出手。
林清颜几乎是本能地将自己的手放入他的掌心。
他的手掌温暖而干燥,将她微凉的手指紧紧包裹。
他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就这样握着她的手,目光依旧停留在她脸上,那眼底的笑意与温柔未曾褪去,反而因为这静默的对视而愈发浓郁。
这一刻,无需更多言语。她懂了他未曾宣之于口的全部悸动,他亦懂了她笔下倾注的所有柔情。
那本校刊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是他们共同拥有的、一个甜蜜而公开的秘密,见证着他们如何将理性和感性、隐秘与公开、个人体验与普遍共鸣,完美地融合在了彼此的生命里。
过了许久,沈亦舟才再次开口,语气恢复了些许平日的冷静,但底蕴依旧温和:“这本校刊,需要妥善保存。”
林清颜用力地点头,破涕为笑:“当然!这是……我们的『定理』首次发表。”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只写下了一句话:
**“他说:‘你把我最隐秘的欢喜,写成了公开的诗篇。’ 至此,我所有辗转的心思,都有了最掷地有声的回响。”**
而沈亦舟在日程本上,关于此事的最终记录是:
**
“对《第三排定律》文本进行深度覆盘。
核心发现:林清颜通过文学创作,成功将关系初期我方未明确表达的情感状态(定义为‘隐秘欢喜’)进行了精准捕捉与美学升华(定义为‘公开诗篇’)。
此行为强化了关系的叙事统一性与情感价值。
个人感受:认可度极高,满足感显著。
结论:此类情感表达与确认方式,对关系质量提升具有极佳效果。
建议:持续关注并鼓励其类似创作行为。”**
他甚至将鼓励她的创作,列为了未来关系维护的一项“建议”。
在他的理性框架内,这篇《第三排定律》及其引发的后续,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情感互动案例,值得纳入长期实践指南。
而那本承载了“定理”的校刊,被他郑重地收纳在了书架最稳妥的一格,与他的专业书籍并列,成为他严谨世界中,一抹最柔软而亮眼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