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8、第三排定律 ...

  •   关于未来的理性探讨,并未让生活变得沉重,反而像为航行设定了清晰的航向,让人心安。

      在这种安稳的基调下,林清颜内心那份属于文科学子的浪漫与表达欲,开始悄然萌动。

      她与沈亦舟的故事,始于图书馆第三排那个洒满阳光的角落,成长于无数次默契的试探、无声的守护与并肩的奋斗。

      那些细碎的、温暖的、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点滴,像一颗颗莹润的珍珠,散落在时间的河流里。

      她忽然生出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将这些珍珠串联起来,不是作为私密的博客记录,而是以一种更为艺术化、更具公共分享意义的形式。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难以遏制。

      她想起了H大师范大学那本颇受欢迎的文学校刊《文苑》。

      它时常刊登一些学生创作的散文、小说和诗歌,风格清新,受众主要是校内的文学爱好者。

      一个周末的下午,她没有去图书馆,而是抱着笔记本电脑,窝在沈亦舟公寓的沙发里。

      沈亦舟则在餐桌旁处理他的数据模型,键盘敲击声规律而轻快,像一种令人安心的背景音。

      林清颜打开一个空白文档,标题处,她犹豫片刻,然后敲下了一行字:《第三排定律:论心动的概率波叠加》。

      这个标题带着一点理科的俏皮,又精准地概括了他们故事的内核——始于一个特定位置(第三排),关乎一种不确定性(心动的概率波),最终走向确定的美好(叠加)。

      她开始构思。

      她将那个初遇的清晨,描绘成“一束来自窗外的特定波长光线,精准投射在一个正在求解薛定谐方程的孤立系统上,引发了系统基态的微扰”。

      她将自己长达数月的暗恋,形容为“一个持续进行的单粒子双缝干涉实验,观察者怀着隐秘的期待,记录着荧幕上可能出现的明暗条纹”。

      那些借书、留便签的暧昧互动,则成了“两个独立系统之间,通过介质(书本、纸条)进行的非定域性关联与信息传递”。

      她写到破冰的那个雪天,称之为“一次偶然的系统误差,导致了关键数据(笔记本)的丢失与找回,并伴随着来自另一个观测者的纠错信号,从而打破了系统间的退相干状态”。

      而关系的确立,则是“概率波函数的最终坍缩,两个独立的波包叠加成一个稳定的纠缠态”。

      她没有使用真实姓名,也没有透露过多可识别的具体细节,只是用一种带著文学美感的物理隐喻,勾勒出一个关于图书馆、关于暗恋与双向奔赴、关于学业与爱情并行的成长故事。

      她写下了那份小心翼翼的试探,写下了那种“我以为你不看我”的美丽误会,写下了彼此在学业压力下的相互扶持,也写下了对未来“并行轨迹”的笃定展望。

      写作的过程,是一次对过往的甜蜜重温,也是一次情感的梳理与升华。

      她将内心深处那些细腻的、羞于直接言说的情感,借由这种隐喻的方式,酣畅淋漓地倾诉了出来。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内心充满了创作的满足感。

      她抬起头,发现沈亦舟不知何时已经停下了工作,正静静地看着她,眼神里带着询问。

      “在写什么?”他问。

      林清颜的脸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又带着点献宝似的雀跃,将电脑屏幕转向他:“写了点……关于我们的故事。匿名投给校刊的。”

      沈亦舟有些意外,接过电脑,认真地阅读起来。

      他阅读的速度很快,神情专注。

      林清颜有些紧张地观察着他的反应,担心他会觉得这种形式过于矫情,或者不喜欢将他们的私密过度公开(即使是匿名的)。

      然而,沈亦舟的脸上并没有出现任何不悦或尴尬。

      他读到某些段落时,嘴角甚至会极轻微地向上牵动一下,尤其是看到那些用物理概念来描述情感变化的句子时,他的眼神里会闪过一丝了然和极淡的笑意。

      读完后,他将电脑递还给她,评价言简意赅:“比喻很贴切。”

      林清颜松了口气,追问道:“你……不介意我这样写出来?”

      “为什么要介意?”沈亦舟反问,语气平静,“这是你视角下的真实。而且,”他顿了顿,补充道,“用我的『语言』来描述,很有意思。”

      得到他的认可,林清颜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

      她仔细修改了几处措辞,确保匿名性,然后怀着一种混合著期待与羞赧的心情,将文稿发送到了《文苑》编辑部的邮箱。

      稿子投出去后,她便将这件事暂时抛在了脑后,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业中。

      大约半个月后,新一期的《文苑》出刊了。

      林清颜在学院公告栏看到了电子版链接,心头一跳,点进去,在散文栏目的显眼位置,看到了那篇《第三排定律:论心动的概率波叠加》,署名是“佚名”。

      她的心瞬间被一种奇妙的感觉填满——她和沈亦舟的故事,以这种隐秘而文艺的方式,被印刻在了公开发行的刊物上,仿佛为他们的过往立下了一个温柔的纪念碑。

      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这篇文章竟然在H大的小范围内,引起了一些共鸣和讨论。

      先是同门的师姐在午餐时随口提起:“哎,清颜,你看这期《文苑》了吗?

      有篇写图书馆爱情的文章挺有意思的,叫《第三排定律》,把暗恋写得像物理实验报告,又浪漫又别致。”

      接着,她在常去的校园论坛文学版块,也看到了关于这篇文章的零星帖子。

      “有人读过《文苑》上那篇《第三排定律》吗?
      作者肯定是理科生或者有个理科生男友/女友吧?
      比喻绝了!”

      “看哭了,想起了自己当年在大图暗恋前排那个男生的日子……那种小心翼翼又满怀期待的心情,描写得太真实了。”

      “『概率波的叠加』,这个说法真好。爱情或许就是从无数种可能性中,坍缩成了唯一确定的那个你。”

      这些反馈让林清颜既惊讶又欣喜。

      她没想到,自己基于个人经历的创作,竟然能触动这么多陌生人的心弦。

      那些关于暗恋的忐忑、关于双向奔赴的庆幸、关于共同成长的温暖,似乎是许多人都曾经历或渴望的情感共识。

      她将这些反馈分享给沈亦舟。

      他听完,只是淡淡地说:“说明你的观察和表达具有普遍性。” 一如既往的理性评价,但林清颜能从他平静的语气里,听出一丝为她感到的骄傲。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为这个小小的插曲留下了记录:

      **“我将我们的故事,匿名投递给了校刊。
      用他熟悉的物理语言,编码了我视角下的心动轨迹。
      它被命名为《第三排定律:论心动的概率波叠加》。
      没想到,这串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密码,竟在陌生的读者间引发了小小的共鸣。
      原来,每一段看似独特的爱情,其底层逻辑都闪烁着相似的人性光辉。
      我们的星图轨迹,以这种方式,与其他孤独或并行的星辰,发生了短暂而温暖的共振。”**

      沈亦舟在日程本上,也罕见地为这件事留下了一笔:

      **“观察到林清颜将我方关系发展历程进行文学化编码并公开发表(匿名)。
      载体:校刊《文苑》。
      反馈:收到少量外部读者正向情感共振。
      分析:此行为属于情感表达与价值确认的一种方式,有助于个体成就感提升与关系意义强化。
      其创作中对物理概念的隐喻化使用,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融合与趣味性。”**

      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篇文章的发表,更是林清颜个人自信、创作能力以及对他们关系高度认同的体现。

      而能够引起共鸣,则证明了他们这段关系模式本身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和美学价值。

      那本登载了《第三排定律》的校刊,被林清颜小心地收藏了起来。

      它不仅仅是一篇发表物,更是他们爱情的一个独特注脚,记录着她如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为他们的过往,赋予了永恒的文学形式。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