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7、未来坐标系 ...
-
双方家长的认可与祝福,像一阵温煦的春风,让林清颜和沈亦舟的感情之树扎根更深,枝叶更为舒展。
他们顺利度过了情感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之而来的,是对更遥远未来更为具体和深入的思考。
学业总有尽头,博士后项目亦非永久,那座名为“未来”的城市,究竟该落在哪一个经纬度上?
这个话题,在一个周末的午后,被自然而然地触及。
两人刚从超市采购归来,正在沈亦舟的公寓里整理物品。
阳光透过窗户,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空气里弥漫着刚洗过的水果的清新气息,气氛宁静而日常。
林清颜将一盒鸡蛋小心地放入冰箱,状似不经意地提起:“前两天跟我妈妈视频,她说隔壁单元王阿姨的女儿,博士毕业后进了SZ市的一家文化机构,发展好像很不错。”她语气轻松,但沈亦舟听出了话语底下试探的波纹。
他正在归置采购的杂粮,动作未停,声音平静地接话:“SZ市机会很多,尤其是科技和文化产业。气候也和你家乡更接近。”他顿了顿,将最后一袋米放好,关上橱柜门,转身看向她,目光清明,“这是一个选项。我们需要系统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他用了“系统地讨论”这个词,带着他一贯的理性色彩,却让林清颜感到安心。
这不是即兴的闲聊,而是他们即将共同面对的一项重要规划。
两人坐到沙发上,中间隔着一个抱枕,像一次正式的协商。
沈亦舟甚至拿出了他的平板电脑,打开了一个空白文档。
“从事业角度出发,”沈亦舟率先陈述,语气客观得像在分析数据,“对我而言,最优的选择集中在几个一线城市的顶尖科研机构或高校,BJ市、SH市,或者SZ市。这些地方汇聚了最好的平台、资源和同行。”
林清颜点了点头,这在她的预料之中。
她接着他的话说:“对于文学研究,尤其是现当代文学,BJ市和SH市同样是资源重镇,图书馆、学术活动、潜在的就业机会都更多。SZ市在这方面相对新兴,但活力很足,也有一些特色研究方向。”她冷静地分析着,将个人偏好暂时搁置。
“这是共同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沈亦舟在平板上记录下几个城市名,然后抬头看她,眼神专注,“但需要纳入其他变量。家庭因素,”他顿了顿,语气稍缓,“你的父母在南方,年纪渐长,是否需要就近照顾?我的父母虽然在北方,但他们身体尚可,且支持我的专业选择,地域牵绊相对较小。”
他将她的家庭考量如此清晰地摆上台面,并且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权重,这让林清颜心头一暖。
她坦诚道:“是的,这是我的一个重要考量。我希望未来能离父母近一些,至少交通便利,不至于回趟家都要辗转很久。”她想起父母日渐增多的白发,语气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
“我明白。”沈亦舟简短地回答,却充满了力量。
他在平板上“家庭因素”一栏,重点标注了“林父母就近”。
“那么,气候与生活成本也需要纳入评估。你更适应南方气候,而一线城市的生活压力,尤其是住房,是现实挑战。”
他们就这样一条条地梳理下去,像两个共同解题的伙伴,将“未来定居城市”这个庞大而感性的问题,分解成事业平台、家庭责任、生活质量、个人偏好等多个可评估的维度。
没有情绪化的争执,没有谁勉强谁,只有基于现实和彼此需求的坦诚交流。
过程中,林清颜惊讶地发现,沈亦舟对她的专业领域的就业市场和发展潜力,有着远比她想象中更深入的了解。
他甚至关注过H大文学院几位知名校友的职业路径,并以此作为参考。
“你怎么会知道这些?”她忍不住问。
沈亦舟操作平板的手指顿了顿,语气寻常:“之前做过一些信息收集。你的发展路径,是规划中的重要参数。”
林清颜望着他低垂的、专注的侧脸,心中感动漫溢。
他从未将她的梦想视为附属品,而是早已将之纳入他严谨的人生蓝图之中,进行着同步规划。
讨论的最后,沈亦舟总结道:“综合来看,BJ市和SH市在事业平台上对我们双方都最有利,但生活成本和离你家的距离是劣势。
SZ市在事业上对我更有利,文化产业发展也迅速,离你家更近,气候适应,但你的学术资源相对弱一些。
还有一些区域中心城市,比如HZ市、NJ市,也可以作为备选,平衡度可能更高。”
他没有急于做出结论,而是将各种可能性清晰地罗列出来。
“这不是一个需要立刻决定的问题,”他看着她说,“我们还有时间。
关键是确立选择的原则:尽量寻求双方事业发展的交集最大化,同时兼顾家庭与生活品质。
不存在单方面的牺牲,只有基于共同目标的协同选择。”
他的话语,驱散了林清颜心中最后一丝因可能产生的分歧而带来的隐忧。
她深刻地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并行”,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情感陪伴,进化为在人生重大决策上的战略同盟。
“我同意。”林清颜郑重地点头,脸上露出了释然而温暖的笑容,“我们可以持续关注这些城市的机会,等临近毕业时,再根据具体的职位和情况做最终决定。”重要的是,他们确立了共同解决问题的框架和彼此尊重的基础。
沈亦舟看着她放松下来的笑容,眼底也掠过一丝柔和。
他放下平板,伸出手,越过那个抱枕,轻轻握住了她的手。
“无论最终坐标在哪里,”他声音低沉而确定,“我们的轨迹,始终并行。”
那一刻,林清颜觉得,未来那座城市的轮廓似乎还不清晰,但脚下的路,却因为身边这个人,而变得无比坚实和明亮。
当晚,林清颜在博客上写道:
**“我们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描绘未来的城市蓝图。
没有浪漫的冲动,只有理性的权衡与坦诚的交流。
将事业、家庭、生活掰开揉碎,放在同一张桌子上共同审视。
原来,成熟的爱情,是能将彼此的人生规划无缝衔接成同一张战略地图。
我们在为‘我们’的未来选址,这个过程本身,比目的地更让人心安。
因为确信,无论坐标如何变换,身边永远是那个可以并肩作战、也能共享烟火的同行者。”**
沈亦舟在日程本上记录:
**“进行关于未来定居城市的初步探讨。
评估维度:事业平台(双方)、家庭因素(侧重林家)、生活成本、气候适应性等。
初步筛选出潜在城市列表(BJ市/SH市/SZ市/HZ市/NJ市等)。
确立选择原则:双方利益协同最大化,无单方面牺牲。
结论:此为中长期规划,需持续关注动态信息,待节点临近基于具体条件决策。
本次沟通有效明确共同目标与决策机制,关系韧性得到验证。”**
在他的规划体系里,这次关于未来的深入交流,是一次成功的“长期战略对齐”。它不仅没有引发冲突,反而强化了他们作为命运共同体的连结,为应对未来的任何变数,打下了坚实的理性与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