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第 52 章 ...

  •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登州靠海,很是有一些当地特色水产,加吉鱼就是其中之一。

      这名字十分喜庆,据说还是当初唐太宗李世民给取的,因为太过好吃,专门赐名“加吉”,寓意吉上加吉。

      这种鱼本名叫真鲷,有红色鳞片与黑色鳞片两种,当然,按国人喜好,肯定是红色鳞片的更加受欢迎。

      苏过也是吃过鲷鱼的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在后世也有百鱼之王的称谓,一直是鱼中贵族。日本做个点心都还要取名叫鲷鱼烧呢,可见十分有名。

      听说晚上有鲷鱼吃,苏家父子都暂时把各种问题抛到了一边,准备回去洗漱整理一番好晚上赴宴。

      毕竟问题就在那儿,不会跑也不会变,都到登州了,肯定是要一样一样解决的,咱们也不差这一晚上。

      王氏将一应事宜管理的井井有条。等苏轼二人回到后衙,不但行李已经基本归置完毕,房间打扫好。连洗漱的热水都早已备在灶上。

      苏过赖到王氏身边,一直夸娘亲能干,被王氏嫌弃的赶去洗漱。这么脸皮厚,也不知道像谁。

      见老苏也在一旁,一起赶去洗澡,两人都一个样。

      苏过不以为意,只当王氏是害羞。之前去见马知州他们,两人都只简单梳洗换了衣裳。这会儿才真正放松下来好好泡个澡。

      三个多月呢,还都是大夏天,一路走的苏过都麻木了。就算时不时有在洗澡,也觉得自己身上有股味道。

      终于洗漱完毕,又睡了个小觉。苏家人一起去赴宴。

      席上果然主菜就是加吉鱼。

      登州这边的烹饪讲究原汁原味,做的是“一鱼两吃”。

      处理好的加吉鱼跟香菇火腿一起用大火蒸熟,鱼肉鲜嫩爽口,久食不腻。每人手边还配了一碟蘸料,放了姜末与醋,鱼肉蘸一下再吃又是另一种风味。

      鱼头被熬成了鱼汤。加吉鱼头胶质十分丰富,整碗鱼汤汤汁奶白,味道醇厚,简直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喝。

      这种鱼的珍贵不仅因为味道好,它还十分具有医学价值。用西医话说就是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中医角度来说,很有补胃养脾的功效,十分适合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人吃。

      苏过给身边的二哥盛了一碗,“哥你多喝点,帮助消化。”

      这段时间赶路,苏二哥又瘦了许多,果然古时的长途旅行还是遭罪。亏他当年还想着老苏不管贬到哪里都当作游山玩水,还是想的太简单。

      苏迨接下弟弟的好意,将鱼汤一饮而尽。

      席上还有海虾、海参等物,可以说是十分有特色并且丰盛。

      除此之外,还有一样东西吸引了苏过的注意力。桌边放着一盘水果,形似葫芦,表皮发红。

      苏过拿起一个尝了一口,竟然是梨,果肉香甜,口感也好。原来这边不止苹果出众,连梨也不错呢。

      接风宴上大家不再聊公事,只分享些最新诗作与有趣的事,倒十分宾主尽欢。

      马默接下来还要去曹州任职,于是抓紧时间和老苏进行了交接,不久便启程离开了。

      苏轼正式接手登州各项事宜,其他人都在等着看他如何施展。毕竟出自他手的黄州经验,可是被朝廷作为示范下发到各州的。这样一位能人,大家不管是真心期望还是看热闹,都很好奇这位新知州会如何改善登州的局面。

      毕竟登州吧,目前很割裂,你要说他穷,每年金矿和铁矿相关产出十分多,可以说是富了一群人,产业也发达。但你要说它富,百姓的生活是真不怎么好。各种盘剥,就连想种地都既没有田地也没有良种。干点别的营生,港口还关了,这里和外地交通不便,商人都不来几个。

      被万众瞩目的苏轼倒是不慌不忙。

      毕竟现在已经快九月,临近秋收。百姓正是农忙的时候,无论想做什么改进,这会儿都不是好时机。

      别的采矿和冶炼,都属于朝廷直辖,不好插手,也于民生作用不大。

      剩下的如何入手,就需要仔细斟酌了。苏轼并不急于一时,且先考察考察。

      而且最近还有一件事情苏家人都很关注。那就是劝秦观继续参加科举。

      之前秦观已经参加了两届州试,都折戟而归。没办法,这些年科举改革,不重诗词重策论。秦观一个婉约派代表,硬生生没办法凸显特长。

      今年初老苏就有问秦观要不要回乡考试,被回绝了,说想要继续历练一番。毕竟两轮考下来就是六年,再怎么心态好,他也不能说自己没有受到一丁点影响。

      苏轼向来讲究随心,秦观既然想停一届,那就再学一学好了。五十少进士,还有时间。

      倒是到登州后,发现这边州试向来较晚,还未开始,府衙正在操办此事。苏轼回来后便顺口问了问要不要在这边试试。

      秦观又想拒绝,刚好苏过也在一旁听到,心下奇怪,“秦大哥哥干嘛不试一试呢,多考一场也是积累经验呢。”

      秦观道,“左不过又是策论不入考官的眼,且再磨练两年吧。”现在科举主要考经义、策、论三部分,他在经义方面还算擅长,策论就没那么出众了,尤其是时务策,经常写的不够酣畅淋漓,论点也不够。

      听到这里苏过不赞同了,“今非昔比,秦大哥你这几年一直跟着我爹处理黄州各项事宜,时务策考的大部分内容不说精通,至少都能言之有物,这就是一大优势了。至于史论,左不过在框架里面分析,咱们搞个针对训练,以你的才华,必然成品出众。”

      其他人是又要担心内容又要担心文笔。秦观在文笔这块儿那是没得说,之前欠缺的内容,这两年也实习补上了。再押押题,学一学议论文框架,分分钟写出一篇优秀论文来。

      秦观一想,好像的确是这么回事。

      老苏笑着看苏过,“过哥儿很是胸有成竹嘛,看来可以早点下场考试了。”

      苏过连忙摆手,“不一样不一样,我只是纸上谈兵,只知其表,哪能跟别人比。”

      开玩笑,且不说他现在参加科考的确还有些差距,就算真的能考了,那也不能这个年纪就去。不是谁都能当晏殊的,这个神童风头他可不出。

      苏轼不和他理论,看向秦观,“你若有意,我为你作担保,就在登州寄应考试好了。”

      秦观十分意动,但也犹豫,“我近来文章写的不多...”

      苏过拍拍胸脯,“没关系,咱们临时抱抱佛脚。我给你找找真题,咱们练一练。”

      于是就这样敲定,苏轼帮忙搞定秦观寄应考试的身份,苏过跑遍各大书铺,找来了市面上各种科举资料书。

      北宋这会儿印刷业已经十分发达,科举又是重头戏,相关书籍十分繁杂,除了官方书籍还有各种注释本外,科考资料也不在少数,各种“考点速记”“满分作文”目不暇接,连苏轼的策论都有人专门出了一本呢。

      临近州试,连考生身份都是紧赶慢赶才报上名,秦观自然没有时间将这些资料书全部过一遍,虽然以前他也看过大半。

      于是苏过当仁不让,开始充分利用自己过目不忘与擅长归纳总结的技能,开始为秦观押题和总结范本。

      近几年的考试题目文章写一写,热门事件重点关注,满分作文,例如老苏和欧阳修等人的策论框架模仿一下。还有苏轼亲自打分与提修改意见。这样反复练习之下,想不进步都难。

      而且还有一个超级后门,今年的殿试会非常特殊。如果历史进程没有被蝴蝶掉,明年就该哲宗上位了,虽然是高太后垂帘听政,但这个交接背景下,上面最关心的,大概率就是变法与治国相关。苏过感觉自己押题会十分准确。

      不过这都是殿试的事儿了,秦观得通过州试再说。

      就这样紧赶慢赶,秦观参加了登州的考试,苏家父子亲自送考,苏过还专门给他设计了方便考场食用的干粮点心。

      这会儿的乡试可是马拉松,要连考九天。苏过最近忙着给秦观整理辅导资料,也没空研究方便食品,只能做些耐放又好消化的干粮点心让带进去,又配了件薄棉被,登州地处北方,这会儿已经有点冷了。

      送秦观进了考场,老苏开始旧事重提,“这段时间你帮着整理了这么多资料,想必很有感悟,是不是可以准备准备下一届考试。”

      听到这话的苏过瞪大了眼睛,“爹你开什么玩笑,我可还没系统准备过考试呢,早得很,早得很。”

      为了避免老苏继续这个话题,苏过直接转移视线,“这段时间都没来得及问,爹你准备好从哪儿入手改造登州了么?咱们五年规划还做么。”

      苏轼回答,“当然做,但咱们初来乍到,步子不能迈太大,先从一个地方入手。”

      苏过看向他爹,“什么方向?”

      苏轼抛出两个字,“榷盐。”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52章 第 52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本文坑品优秀,欢迎读者宝宝们收藏评论~有榜随榜更新,无榜周末更新,本周四至周一日更,点个小星星可以及时收到提醒哦~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