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第 35 章 ...
苏轼是一个兼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人。
在充分了解棉花的作用并且自我补齐了许多愿景后就开始投入到实施中去。
虽然平时吐槽事情多,总想摸鱼,但老苏可是很靠谱的人。
不就是加一样工作么,拿捏。
这般忙忙碌碌就到了寒食节。
北宋寒食节与清明基本已经合二为一,而且高度受重视,作为与元旦、冬至并列的“三大节”之一,朝廷放假七天,可以说是另一个黄金周。
不过这个节假日对于许多家庭来说需要安排的事情还是挺多的。
寒食节禁开火,需要提前准备冷食,还有祭祖扫墓,踏青郊游,可忙了。
苏过便提前准备了许多寒食。
毕竟这个时候对寒食节不开火的规定还挺严格的,相传禁火不严,会带来风雹等极端天气。
官府甚至会抽查,到各户人家里用鸡毛掸子试探灶膛,如果鸡毛被烤焦,户主就要受罚。
不过就算不开火,能做的好吃的也有许多。
北宋本身就有发展出“寒食十三绝”,姜丝排叉、硬面饽饽、糖卷馃、艾窝窝、马蹄烧饼、豌豆黄、螺蛳转儿、馓子麻花、驴打滚、糖火烧、糖耳朵、芝麻酱烧饼、萨其马。
可以说十分丰盛。
苏过着意增减,又做了凉面凉皮等,就算不开火,苏家的吃食也十分美味。
不过也幸好只禁火三天,如果像魏晋之前一样禁一个月,那估计很难找到能维系这么久的冷食了。
感谢曹孟德当年的严格管理与推行。
王氏安排人在门窗屋檐下都挂上柳枝,又找到苏过等人,要在他们头上也插上柳条。
不知是大了一岁还是莫名的羞耻心作祟,苏过强烈反抗不肯戴柳枝。
“俗语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可得戴上。”王氏坚持。
苏过无法,想尽办法只争取到将戴在头上的柳条改为戴在手上。
见他的确不想戴,王氏只得由他绕在手上。
“儿大不由娘。”王氏自去忙别的事了。
苏过折腾着将柳条改成手串,绕在手上。
狄云也不愿戴在头上,学着苏过开始编手串,却控制不好力气,没两下就将柳条折断了,并不能很好弄成形状。
苏过见状,立马重新拿了个柳条,给狄云也编了一个。
“我们来镂鸡子吧。”苏过邀请狄云,在院子里摆上各色颜料,叫上苏二哥一起。
箪哥儿听到热闹也跑过来要一起参加。
镂鸡子算是寒食节经典活动,在鸡蛋上面涂色或作画送与他人。
苏过跟老苏学书画也有些时日,在画画方面很有一些天分,画景画人都很擅长。
毕竟做菜也需要摆盘雕刻,艺术方面苏过可是有基础的。
老苏擅长“士人画”,重神韵胜于形似,这也是这时代文人普遍偏好。
苏过师从亲爹,也是以写意画入门,老苏评价颇高。
但见识过许多现代画法的苏过并不局限于写意画,特意找来碳笔,为老苏展示了一番写真素描。
苏轼惊叹之余,却也点评匠气过重,不如写意画多矣。
苏过不置可否,每个时代审美不同,无需强求,反正写意画他也十分感兴趣。
不过今日在鸡蛋上作画,倒让苏过产生了个新想法。
寥寥几笔,就在一个个鸡蛋上画上了人物。
狄云凑过来一看,还只是觉得新奇。
苏二哥看了下,立刻大笑出声,将家里人都吸引了过来。
只见上面画的一个个人物,头大身子小,穿着特征与神态很容易就让人识别出画的是谁。
每个人物还针对性的设计了动作,老苏的版本就是正在张大嘴巴吃鸡腿。
样子好笑中带着一些可爱。
连苏轼自己看了都忍不住笑出来,“净画些奇奇怪怪的。”
嘴上这么说,老苏还是将鸡蛋拿走,自己摆在了书房。
众人继续作画,就连箪哥儿都拿笔将鸡蛋涂成了彩色,众人互相赠送了一波。
狄云还收到了来自箪哥儿专门给姐姐制作的彩虹蛋。
之前苏轼有联系府衙的人帮忙找狄云走失的家仆。
却并没有找到跟他描述一致的人。
众人只能猜测此人可能已经出城,无从寻找。
而狄云这么一个小孩子,又不可能让他一个人继续南下或返回汴京。
于是大家商议,让狄云继续在家住着,往他家里修书一封,再派人来接回家或是继续南下。
苏家人十分热情,狄云无法拒绝,而且苏过做的菜的确好吃,这里环境氛围都不错,狄云便待了下来。
众人互赠完鸡蛋,又说好后日一起踏青,各自歇息。
未免恩公无聊,苏过每天上课下厨都拉着他一起,又安排各种活动,简直不要太充实。
苏轼也很不介意多教一个。
而且狄云比苏过还小一岁,却十分聪慧,四书五经虽不算精通,但很有见解。
比起经义,对兵法更感兴趣。
苏家各种兵书库存丰富,苏轼在军事上十分有战略眼光与才干,给几人讲起用兵之道十分深入浅出。
别说狄云,苏过都听的津津有味。
没想到亲爹除了是个文学大佬,还是个军事能人来着。
也不奇怪,老苏他爹,苏过他亲爷爷,苏洵,可是写《六国论》的人。
苏洵十分好论兵,还写了本《权书》评论军事。
苏轼深受亲爹影响,从年少时便喜欢舞刀弄剑,熟读兵书,还曾经苦练射箭,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达到“十二把箭,吾能十一把箭耳”的水平。
也难怪当年他能和陈季常一见如故。
老苏的好友圈里,从武的也不在少数。
每个月那么多信件里,讨论的可不止诗词歌赋。
不说远的,去年官家攻打西夏,苏轼还替他一个好友滕元发代笔写了一篇《论西夏书》呢。
苦口婆心的劝神宗不要急着大规模发兵,不如利用西夏内乱,徐徐图之,分化瓦解。
神宗看了折子,十动然拒,一意孤行。
结果也的确如他们所料,兵连民疲,粮草不继,损失惨重。
事后神宗还后悔来着,但已经时不再来了。
狄云在军事上十分有天赋,苏轼与其问答时,时常能有不错的见解,而且对边疆情况十分熟悉。
苏轼猜测狄云家里肯定有从武的人。
不过狄云平日里并不喜欢提起家中情况,大家发现后也都默契的不太多问。
苏家长辈都葬在眉州,山高路远,他们身在黄州,也无法扫墓,只能遥作祭拜。
清明时祭祖烧香完毕,众人便出发前去郊游,很是轻松游玩了一番。
老苏虽然一直才思敏捷,但今年尤其文思泉涌,每旬都有佳作产出,此次郊游更是又产出了好几首经典诗词。
当听着那些后世耳熟能详的经典被老苏创作出来,苏过简直恨不得拿台摄影机把这些经典录下来。
可惜,并没有这个条件。
只能在一旁围观,然后拼命为老爹打call了。
而清明节后不久,苏家一下子迎来了三位新客人。
大书法家米芾、绵竹道士杨世昌,以及一位跟老苏同病相怜的被贬官员董钺。
说来也巧,这几位都是慕老苏大名前来拜访,刚好遇到,便一同登门。
苏轼交友广泛,对新朋友自然更是来者不拒。
更何况,这几位都很对他胃口呢。
米芾是刚好游历到黄州,一直仰慕苏轼的书画,准备前来请教。
老苏平日里时常写字作画,后辈想要参观,自然是乐意至极。
带着众人前去书房,欣赏老苏的各种收藏,也包括一些他自己的得意之作。
苏过怎么能放过这样一个近距离接触北宋名人的机会呢,自然跟着到了书房。
苏轼可是开创了宋代“尚意”书风的人,书法主打一个笔随意动,其行文走字不仅是一种书法风格,更是随着诗文的意境在发挥,十分超然。
米芾看着苏轼的书法,赞叹连连,“我总感觉自己的书法困于匠气,少了些洒脱,如今一观,实在差之远矣。”
他在书法上苦耕多年,六七岁就开始学习书法,还曾临过苏轼的字帖来着。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走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这些人的路子,书法已经小有名气。
苏轼让他写一副字来一观,苏过忙去帮忙磨墨。
米芾挥笔写下几行,正是刚刚看到的苏轼诗作。
苏过看一眼米芾的字,又看一眼老苏的字,感觉琢磨出点什么。
苏轼见他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过哥儿你也学习书画有一阵子了,来看看可有所得?”
见老爹发话,苏过也不扭捏,直接对米芾道,“郎君书法技艺精湛,然形具意困。明明字里行间极具魏晋之风,却偏偏困于唐人规则之中,实在有点惋惜。”
苏过跟着老苏学习书法也有一阵,自然跟着亲爹的路子走。
虽然按苏轼的安排,目前还在临摹唐代字帖,练习控笔与塑形。但也已经见过许多魏晋书法,准备等形体具备后便专攻意境,争取写出自己的风格。
因此见到米芾写的字,又想到他之前说的话,自然一下子就明白其中关窍。
苏轼也点点头,劝米芾应该取法直追魏晋,不要再学唐人或近人。
米芾听了如醍醐灌顶,“倒是我一叶障目了。”
直呼此次来拜访受益匪浅。
苏轼正准备继续向他展示收藏的吴道子书画,却见钟叔一脸焦急来找他们,说沸春居出事了。
南宋周密的《癸辛杂识·别集下》“绵上火禁”条记载:“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雹之变。社长辈至日就人家,以鸡翎掠灶灰,鸡羽稍焦卷,则罚香纸钱。有疾及老者不能冷食,就介公庙卜乞小火,吉则燃木炭,取不烟,不吉则死不敢用火。或以食暴日中,或埋食器于羊马粪窖中。其严如此。”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5章 第 35 章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本文坑品优秀,欢迎读者宝宝们收藏评论~有榜随榜更新,无榜周末更新,本周四至周一日更,点个小星星可以及时收到提醒哦~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