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0、内阳系的阴影 ...


  •   火星轨道附近的索林信号如同冰水泼面,瞬间浇醒了废品站中心的所有人。敌人不仅存在,而且可能已经渗透到了家门口。

      “重新校准所有监控节点!优先级转向内太阳系!扫描范围从柯伊伯带到近地轨道,不留死角!”阚舜禹的命令短促而急迫,中心内顿时陷入一片高效而紧张的忙碌。

      九鼎系统全功率运转,庞大的认知算力从探索与交流转向纯粹的防御与侦查。原本用于解析外星艺术品的精密传感器,此刻如同最警惕的猎犬,翕动着无形的鼻翼,搜寻着内太阳系每一寸空间可能存在的异常。

      林九鸢的琉璃镜映射出太阳系内部的认知能量流,试图找出那不该存在的“杂质”。水新雨的蛊虫被分散到全球各地的观测点,它们对异常认知波动的敏感度有时甚至超过精密仪器。博达和费品生则带领团队,紧张地筛查近期所有与地外文明交换的数据包,寻找任何可能被忽略的、属于索林的伪装信号。

      谷擎苍的快速反应小队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队员们分散到九鼎系统的各个关键节点,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直接攻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内太阳系似乎一切正常。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熟悉的轨道,熟悉的天体,熟悉的认知背景噪音。那种令人窒息的“正常”,反而让不安感愈发强烈。

      “他们就像融入了背景,”陆明远的声音带着疲惫和挫败,“如果不是那次意外的调试信号泄露,我们根本不会知道他们已经进来了。”

      “一次失误?”林九鸢质疑,“索林文明以严谨和隐匿著称,他们的侦察舰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阚舜禹心中一凛:“除非…那不是失误。”

      就在这时,负责筛查历史数据的博达发现了一条被忽略的线索——大约在索林外围侦察舰首次被发现的同时,一个来自“青族”文明(植物倾向文明)的数据包曾带有极其微弱的异常认知签名,当时被系统标记为“可能运输过程中与宇宙射线干扰产生的杂讯”,因其过于微弱且未引发任何问题,便被归档处理。

      “重新调取那个数据包!最高优先级解析!”阚舜禹立刻下令。

      九鼎系统的算力聚焦于此。层层剥离青族特有的平和认知包裹后,隐藏在核心的是一段极其精巧、几乎无形的认知结构——它不是病毒,不是武器,而更像是一个…“信标”或者说“认知透镜”。

      “我明白了!”林九鸢惊呼,“那不是攻击!那是索林投递的一个‘窗口’!它本身无害,甚至难以察觉,但它能极其微妙地扭曲经过其附近的认知信号的传播,就像一片透明的透镜,能让我们对某些区域的观测产生盲区或误判!”

      这个发现令人毛骨悚然。索林并没有直接攻击或大规模入侵,他们用最节省能量的方式,悄悄地在人类的认知监测网络上“贴”上了一小片“透明胶带”,巧妙地制造了一个认知盲区。

      “那艘外围的侦察舰,以及它偶尔显露的破绽…”谷擎苍声音冰冷,“是诱饵,是吸引我们注意力的舞台主角。而真正的潜入者,利用这个‘透镜’制造的盲区,早已悄无声息地抵达了内太阳系,甚至…更近。”

      所有人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观测窗外的星空,仿佛那黑暗的帷幕之后,无数冰冷的眼睛正在静静凝视。

      “找到那个盲区!”阚舜禹下令。

      通过分析“透镜”的结构和原理,团队反向推导出了它可能影响的观测范围。结果让所有人头皮发麻——这个盲区恰好覆盖了从地球到火星之间的数个拉格朗日点(引力平衡点),这些点是太空航行中天然的隐蔽和观测位置。

      敌人,可能就藏在他们的眼皮底下,甚至可能正在观察地球的一举一动。

      “立刻发射无人探测器,对L4、L5点进行密集扫描!”阚舜禹命令道,“用最原始的光学、雷达和引力感应,避开认知层面,防止被干扰!”

      数艘高速无人探测器从近地轨道发射基地悄然升空,扑向遥远的拉格朗日点。整个中心屏息凝神,等待着反馈。

      等待期间,归一者的通讯请求接了进来。阚舜禹立刻接通。

      “我们监测到了你们内部的认知能量剧变和探测器发射,”归一者的信号依旧平稳,但语速稍快,“发生了什么事?”

      阚舜禹简要说明了发现索林“透镜”和潜在内太阳系潜伏者的情况。

      归一者沉默了片刻,传来回复:“符合索林的‘镜花’战术。派遣显眼的单位吸引注意,利用技术制造感知扭曲,主力则暗中渗透。建议:不要仅聚焦于拉格朗日点。索林擅长利用小型天体(如小行星、彗星核)作为临时掩体和跳板。他们对星际尘埃和辐射的利用也远超你们当前技术水平。”

      这条信息拓展了团队的思路。搜索范围再次扩大。

      几个小时令人焦灼的等待后,无人探测器传回了第一批数据。

      L4、L5点空空如也,只有一些古老的小行星碎片和尘埃。

      失望的情绪开始蔓延。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分析火星轨道附近宇宙尘埃分布数据的研究员发出了惊呼:“等等!这片区域的尘埃分布…有规律!不像自然形成的!”

      数据显示,在火星轨道外侧的一片广阔区域,稀疏的宇宙尘埃呈现出一种极其微弱但确实非自然的“流线型”分布模式,仿佛被某种巨大但隐匿的物体长期、缓慢地穿梭所扰动。

      “不是停在某一点…他们在移动!”阚舜禹瞬间反应过来,“他们不是藏在某个固定的点,而是依附或伪装成某个小型天体,或者干脆他们的飞船本身就具有极高的隐匿性,在缓慢地、随机地巡航,避免长期停留在一点而被发现!”

      这个发现让搜索难度呈指数级上升。内太阳系空间广阔,即便缩小到火星轨道内外,想要找到一个缓慢移动的、善于隐匿的目标,无异于大海捞针。

      “我们不能被动地找,”谷擎苍提出建议,“既然他们可能在移动,我们可以尝试‘驱赶’他们。”

      一个名为“认知声纳”的计划被提出。不是发射攻击性能量,而是向可疑空域发射特定模式的、无害但难以被完全隐匿吸收的认知脉冲。如果脉冲遇到隐匿物体发生反射或畸变,就有可能被捕捉到。

      计划风险极高,可能彻底暴露己方的探测能力和意图,甚至可能被误解为攻击而引发直接冲突。但面对一个藏在阴影中的敌人,似乎别无选择。

      经过短暂而激烈的讨论,阚舜禹最终拍板:“执行!但严格控制脉冲强度和范围,仅限于最可疑的空域。一旦有发现,立刻停止,避免过度刺激。”

      第一轮谨慎的认知声纳脉冲射向了火星轨道外的可疑区域。

      脉冲如石沉大海,没有传回任何异常反馈。

      第二轮脉冲瞄准了更靠近小行星带的区域。

      依旧没有回应。

      紧张和失望交织。就在准备发射第三轮脉冲时,琉璃镜监控员突然大喊:“有反应!不是脉冲反射区!是地球同步轨道!我们的脉冲发出后,地球同步轨道某处的认知背景出现了极其短暂的‘模仿性波动’,试图模拟脉冲信号以蒙混过关,但延迟了零点几秒!”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地球上空三万六千公里处——人类卫星最密集的区域!

      敌人,竟然已经抵近到了如此距离!他们就像躲在羊群里的狼,利用人类自身航天器产生的认知背景噪音作为完美的掩护!

      “锁定区域!光学望远镜、雷达、所有手段!给我把那片空域筛一遍!”阚舜禹的声音因震惊和愤怒而微微颤抖。

      人类舰队尚未起航,敌人的刀尖,却已悄然悬于头顶。

      阴影不再遥远,它已笼罩家园。真正的较量,此刻才刚刚开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