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9、沉默的博奕 ...


  •   索林侦察舰的短暂回应之后,是长达数周的绝对静默。太阳系外围的监控再未捕捉到任何异常扰动,那片空域的认知背景辐射恢复了正常的“虚空噪音”水平。然而,废品站中心无人感到放松,反而如同暴风雨前闷热而压抑的宁静,每一口呼吸都带着沉重的警惕。

      “他们在等。”谷擎苍的结论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索林的耐心超乎想象,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压力。快速反应小队保持着最高戒备,但长时间的紧绷让队员们开始显露出疲态。

      “不能这样下去,”阚舜禹召集核心团队,“我们需要打破这种被动的等待,但不能再直接刺激他们。我们必须用他们无法忽视的方式,展示我们的力量和韧性,却又不是挑衅。”

      一个计划逐渐成形——“认知灯塔”计划。

      并非建造物理意义上的灯塔,而是利用九鼎九镜系统,选择性地、间歇性地主动释放一些强大的认知信号。这些信号并非针对索林,而是模拟成一种“认知文明自然散发的辉光”,内容是人类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认知多样性带来的繁荣景象。

      每一次信号释放,都像是一次无声的宣言:我们在这里,我们强大,我们独特,我们繁荣。

      “这就像丛林中的动物展示自己鲜艳的羽毛或强壮的角,”博达比喻道,“既是展示,也是一种威慑,告诉潜在的捕食者,我们不好惹。”

      计划谨慎地执行了。每隔一段时间,一道凝聚了人类文明精华的认知光脉冲便温和地扫过太阳系,甚至更远的星空。

      没有回应。索林侦察舰依旧沉默。

      但变化在细微处发生。

      负责监控的陆明远首先发现了异常:“在我们每次释放‘灯塔’信号后的短暂时间内,柯伊伯带某些区域的宇宙尘埃会出现极其细微的、非自然的分布变化,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场轻轻推开又复原。”

      林九鸢的琉璃镜则捕捉到更关键的证据:“信号扫过时,那片空域原本‘过于干净’的认知空白区,会出现一刹那的‘填充’——极其短暂地模拟出与我们信号相似的认知频谱,然后迅速消失。他们在‘伪装’成虚空,避免被我们的信号扫描出异常!”

      这个发现令人振奋。索林侦察舰并非无动于衷,他们不仅在密切关注,而且需要主动调整隐匿状态来应对“认知灯塔”的扫描!这证明他们的隐匿并非完美无缺,也需要消耗能量和精力来维持。

      “压力现在转到他们那边了。”谷擎苍露出一丝冷笑,“他们必须时刻保持最高级别的隐匿,这对一艘侦察舰来说,负担不小。”

      然而,就在团队以为逐渐占据主动时,索林的反击以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了。

      这一次,目标并非研究中心,而是普通社会。

      全球多个网络平台几乎同时涌现出一股新的“思潮”。一批看似理性、中立的知识分子和意见领袖开始发表一系列极具说服力的文章和演讲,其核心观点惊人地一致:过度强调认知多样性可能导致社会分裂和效率低下;某种程度的认知统一和标准化是现代复杂社会高效运行的必然要求;甚至隐晦地提出,为了应对“可能的外部威胁”,社会需要更强的“认知凝聚力”和“统一意志”。

      这些言论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并且巧妙地利用了人们对索林潜在威胁的担忧,将其引导向对内部认知差异的不耐烦和排斥。

      “这不是索林的直接认知攻击,”林九鸢分析着琉璃镜的数据,“这些人的认知场没有被入侵或控制的迹象。这是…信息层面的心理操作和认知引导!索林在利用我们对他们技术的了解,反其道而行,用最原始但也最难防备的方式——利用我们社会内部固有的分歧和焦虑!”

      水新雨的蛊虫对网络上弥漫的这种情绪感到极度不安:“小宝贝们说,很多人的信息素变得尖锐而排斥,就像…就像要划清界限。”

      这种思潮传播极快,因为它部分迎合了某些人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潜在威胁时,本能地寻求秩序和统一的心理。一些原本支持认知多样性的人也开始产生动摇和疑惑。

      “我们必须回应,”博达急切道,“但不能是简单的驳斥,那只会加剧对立。我们需要更有效的方式。”

      回应来自圆圆和临界之子的孩子们。

      在圆圆的情感镜引导下,几位在艺术、情感表达和直觉认知方面极具天赋的临界之子,共同创作了一件名为《万物和声》的沉浸式认知艺术作品。

      作品没有直接辩论,而是通过全息影像、认知共鸣音乐和活性物品的协同,营造出一个强大的认知环境。参与者置身其中,能直观地、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不同的声音如何交织成更美妙的音乐,不同的色彩如何构成更丰富的画卷,不同的思维如何碰撞出更璀璨的智慧火花。统一并非消失,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共鸣。

      这件作品通过全球网络和九鼎系统的辅助推广,瞬间引起了轰动。它绕过了理性的辩论,直抵人心深处,让人们从情感和直觉层面重新感受到多样性的美和力量。

      与此同时,阚舜禹亲自撰写了一篇署名文章,坦然承认在外部威胁面前,社会确实需要凝聚力和效率,但清晰地论证:真正的凝聚力并非源于强迫的统一,而是源于对共同价值的自愿拥护和对彼此差异的尊重;最高的效率不是单一模式的无差错运行,而是多样系统应对复杂挑战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恐惧要求我们变得一样,”文章结尾写道,“但勇气邀请我们彼此守护各自的不同,并因此变得更强大。”

      这场发生在人类文明内部的认知涟漪,最终以《万物和声》的广泛传播和阚舜禹文章引发的深度讨论而逐渐平息。索林试图从内部制造分裂的尝试,反而意外地让更多人深刻反思并坚定了对认知多样性的守护。

      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仅仅是索林一次轻描淡写的试探性攻击。真正的考验,尚未到来。

      漫长的对峙仍在继续。认知灯塔定期亮起,索林的侦察舰依旧沉默地潜伏,偶尔在灯塔扫描下露出一丝微不可查的破绽。

      直到一个月后,陆明远的星象镜捕捉到了一个极其微弱、却让所有人脊背发凉的信号——不是来自柯伊伯带,而是来自火星轨道附近。

      一道极其短暂、仿佛调试信号般的索林认知特征脉冲,一闪即逝。

      “他们…不是一艘船?”林九鸢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

      谷擎苍脸色阴沉到了极点:“那艘侦察舰可能只是个幌子,或者先遣队。真正的母舰,或者另一艘更擅长隐匿的舰船,可能早就利用我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在外围的时候,悄无声息地渗透到了内太阳系!”

      废品站中心的警报声,第一次带着一丝绝望的意味,凄厉地响起。

      沉默的博弈骤然升级。敌人,比想象的更狡猾,更强大,而且可能…近在咫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