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6、新纪元的涟漪 ...
-
临界点过后,世界仿佛被重新校准。阳光穿透废品站新装的穹顶玻璃,在九鼎九镜系统上投下斑斓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清晰感,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轻轻擦拭过,显露出更深层的纹理。
阚舜禹站在系统核心,感受着认知流动如舒缓的河流。那种无处不在的认知压力已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阔的、充满可能性的宁静。
“系统稳定,”林九鸢报告,她的琉璃镜如今显示出更加精细和谐的认知图谱,“全球认知波动已回归正常范围,不,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健康基准’。”
水新雨手腕上的蛊虫安静地蜷伏,发出满足的低频嗡鸣。“小宝贝们说,世界的‘味道’变得很干净,很丰富,没有那种强迫的感觉了。”
博达正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尊古鼎上的尘埃,尽管它们一尘不染。“古籍上记载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恐怕就是这种感觉。不是变得一样,而是各自恰如其分,又彼此呼应。”
费品生端着刚沏好的茶走来,脸上是卸下重负后的宽慰笑容:“我这把老骨头,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就是这废品站,以后怕是没废品可收喽。”
他的话引来一阵轻松的笑声。的确,如今的废品站已成为“世界认知文明交流中心”,每天都有来自全球的学者、艺术家、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
然而,新纪元的开启并非意味着所有挑战的终结。几天后,细微的变化开始悄然浮现。
最先注意到的是圆圆。她站在自己的一幅新画作前,歪着头,情感镜在她手中微微发光。画作描绘的是临界点时的认知共鸣,但此刻,画布上的某些色彩似乎在极其缓慢地流动,超出了颜料的物理特性。
“画……还在变。”她轻声道。
阚舜禹走近,天工鉴的能力自然流转。他看到的不是颜料的物理变化,而是附着在画作上的认知印记正在与某个更深层的背景场产生极其缓慢的共振,导致其微观结构在能量层面持续演化。
“不是画在变,”他恍然大悟,眼中闪过惊奇,“是临界点过后,某些承载了强烈认知印记的物质,似乎获得了某种‘活性’,或者说,保持了与认知维度的开放性连接。”
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团队的兴趣。很快,更多的案例被发现:
一位音乐家发现,他在临界点时刻创作的交响乐母带,每次播放时都有极其细微的差异,仿佛乐曲本身在成长;
一位程序员发现,他当时编写的一段代码,运行效率在缓慢提升,逻辑却没有任何改变;
一位老园丁发现,他精心照料的、在临界点时盛开的兰花,花期异常持久,且花香拥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能安抚心神的效果。
这些现象并非惊天动地,却如细雨润物,预示着世界底层规则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改变。
“这不是奇迹,”林九鸢通过琉璃镜分析后得出结论,“更像是认知能量在临界点高度凝聚后,对现实物质产生了某种‘赋能’或‘烙印’。这些物体现在对认知波动更加敏感,甚至能与之互动。”
“认知活性物品,”博达给出了命名,“它们就像是认知维度与现实维度之间的天然桥梁。”
这一发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很快,第一批“认知活性物品”在私下交易中拍出了天价。人们开始狂热地搜寻、制造、甚至试图人工催化这类物品。新的需求催生了新的行业,也带来了新的混乱。
一股“认知淘金热”悄然兴起。有人试图用技术手段模拟临界点环境来批量制造活性物品,结果引发了小范围的认知污染;有人声称掌握了催化秘法,招摇撞骗;更有黑市交易开始流通一些来路不明、效果未知的活性物品,带来了潜在风险。
“我们必须有所引导,”阚舜禹召集团队,“不能任由其无序发展。活性物品是认知新纪元的礼物,我们需要建立规则,确保其发展是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
在归一者提供的技术援助和认知守护者委员会的协助下,团队开始着手制定《认知活性物品管理与应用指南》。他们并非要限制,而是旨在建立安全的探索边界。
然而,更大的涟漪还在后面。
临界点一周后,全球范围内开始零星出现一些特殊的孩童。这些孩子没有展现出夸张的超能力,但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却与常人迥异。
一个名叫小雅的女孩能“看到”数字的情绪,她并非通过联觉,而是能直观理解数学结构中的“美感”与“张力”,解题方式匪夷所思却又有效;
一个名叫阿川的男孩能“听懂”植物的“语言”,他并非听到声音,而是能感知植物的生命状态和需求,甚至能与之进行某种程度的意念交流;
一个名叫莉莉的女孩,她的梦境异常清晰且具有强烈的预示性,并非预知具体事件,而是能感知到某些即将发生的“可能性浪潮”的流向。
这些孩子,被称为“临界之子”。
他们的出现,让教育系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他们而言可能是一种束缚,他们的才能需要被理解、引导,而非压制或标准化。
“他们是认知新纪元的第一代原生居民,”水新雨在与这些孩子接触后感慨,“他们的认知器官仿佛天生就适应了这个新的、更丰富的认知环境。”
圆圆与这些孩子格外投缘。她不用语言,就能通过画作和情感镜与他们进行深度的交流。她成了连接旧时代与新时代的独特桥梁。
阚舜禹看到了更深层的意义:“临界之子不是变异,而是进化。他们是人类认知潜能在新环境下的自然显现。保护和支持他们,就是拥抱未来。”
废品站中心再次扩展职能,开设了“临界之子潜能发展与引导中心”,由圆圆主导,团队提供支持。这里不教授知识,而是提供丰富的认知环境和引导工具,让孩子们自由探索、安全地发展自身独特的认知模式。
就在团队忙于应对这些甜蜜的“麻烦”时,谷擎苍带来了一个来自归一者的重要信息。
“始祖意识并非沉寂,”他转达道,“临界点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归一者接收到来自认知宇宙深处的信号,许多文明都经历了类似的变化。始祖意识似乎在引导一场跨越星河的认知…‘文艺复兴’。”
信息显示,不同文明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在临界点后涌现的活性物品和临界一代都带有鲜明的文明特色。一个擅长声音艺术的文明,其活性物品多是乐器或音石,临界一代则拥有更复杂的听觉认知;一个注重冥想与内省的文明,则多出现能辅助精神集中的活□□物,临界一代则拥有更强的内感知能力。
“归一者提议,”谷擎苍继续说,“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跨文明的‘认知活性样本库’与‘临界一代交流计划’?这有助于我们彼此了解,共同探索认知进化的前沿。”
这个宏大的构想让团队兴奋不已。曾经的废品站,如今要成为星际认知文明的交流节点了吗?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跨文明交流并非易事,认知差异可能导致巨大的误解。甚至需要评估不同文明的活性物品或认知模式引入地球环境后,是否会产生不可预知的“认知排异”或“污染”。
“我们需要更强大的分析工具和防护措施,”林九鸢指出,“现有的九鼎系统需要升级,以应对星际级别的认知数据流和潜在风险。”
新一轮的探索与研究开始了。团队在归一者的帮助下,开始升级九鼎系统,并谨慎地尝试与一个友好文明建立初步的活性物品数据交换通道。
工作繁重,但每个人都充满干劲。他们正在亲手塑造一个全新的时代。
夜深人静时,阚舜禹独自站在升级中的九鼎系统前。穹顶之外,星河璀璨。他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的信心。
从意外获得天工鉴,到守护江城,再到与归一者作战,直至参与宇宙级的认知进化,他一路走来,失去过,痛苦过,但从未放弃对理解与进步的追求。
他想起最初那个在废品堆里迷茫的少年,再看看如今这个站在认知进化潮头引领方向的自己,不禁莞尔。
万物皆可鉴,而真正的宝藏,或许从来不在外界,而在于认知本身那无限探索的可能。认知新纪元的帷幕,才刚刚拉开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