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楚王发难 ...
-
宜王虞琛果然没有让虞听晚“失望”。拿到那份经过删减的“证据”后,他并未立刻发作,而是耐心等待了一个最佳时机。
几日后的常朝之上,就在议事接近尾声,看似风平浪静之时,一位素以刚正闻名的御史并非之前为虞听晚说话的那位,显然是楚王早已安排好的另一枚棋子突然出列,手持奏本,声音洪亮悲愤:
“陛下!臣要弹劾兵部尚书周显宗!弹劾其十年前任刑部侍郎期间,在南沙一案中,罔顾法纪,构陷忠良,以伪证诬告林氏一族通敌,致使忠臣蒙冤,血染刑场,其心可诛,其行当剐!”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周显宗正是祺王麾下的得力干将,也是当年南沙案的主要经办人之一!
周显宗脸色剧变,立刻出列跪倒,疾声辩解:“陛下明鉴!臣冤枉!南沙案证据确凿,经三司会审而定案,岂是臣一人所能构陷?此乃污蔑!是有人欲翻旧案,扰乱朝纲!”
祺王虞玦也立刻站出来,厉声道:“父皇!南沙案乃陛下圣裁,铁案如山!如今旧事重提,分明是有人居心叵测,借机攻讦儿臣,动摇国本!请父皇严惩此等诬告之臣!”
那御史却毫无惧色,昂首道:“陛下!臣绝非诬告!臣有人证物证可证明,当年所谓‘通敌密信’,来源蹊跷,笔迹鉴定存疑!周显宗为求政绩,迎合上意,隐瞒疑点,罗织罪名,罪大恶极!”他并未直接出示虞听晚提供的“证据”,而是将其内容转化为犀利的言词,步步紧逼。
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支持祺王的官员纷纷斥责御史胡言乱语,要求治罪;而一些原本就对南沙案存疑或与祺王不睦的官员则开始窃窃私语,要求彻查;更多的大臣则选择明哲保身,噤若寒蝉。
龙椅上的皇帝虞彻,面色阴沉得可怕。十年前的血案被骤然撕开,朝堂瞬间剑拔弩张,这绝非他想看到的局面。他冰冷的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周显宗,又扫过一脸“正气凛然”的御史,最后落在神色各异的祺王和宜王身上。
“够了!”皇帝猛地一拍御案,声音如同寒冰,“朝堂之上,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皇帝盯着那御史:“你说有人证物证,人证何在?物证又何在?”
御史叩首:“人证……人证恐已遭不测……但物证……物证确凿,乃当年案卷记录!请陛下下旨,重调南沙案卷宗,一验便知!”
调阅案卷?虞听晚心中一惊,宜王这是想直接将火烧到大理寺,逼皇帝当众重启调查?这步子迈得太大太急了!
果然,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极度的不耐和怒意:“案卷岂是你说调就调?此案已结十年,岂容轻易翻动?若无实据,便是构陷大臣,扰乱朝堂!朕看你是活腻了!”
皇帝的怒火似乎倾向于平息事态,维护“稳定”。
就在这时,宜王虞琛突然出列,躬身道:“父皇息怒。儿臣以为,李御史虽然言辞激烈,但其所言若虚,自当严惩不贷;但若其所言非虚,则事关朝廷法度公正与十数条人命冤屈,亦不可不察。既然李御史声称案卷中有疑点记录,不如便请父皇下旨,由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各派一员,共同查阅相关案卷附录,既可辨明真伪,亦可安百官之心,显父皇明察秋毫之圣德。”
宜王这一手以退为进,看似公允,实则将皇帝架了起来——不查,就是昏聩偏袒;查了,无论结果如何,祺王和周显宗都已惹上一身腥。而且他只要求查“附录”,并未要求全案重审,降低了皇帝的抵触心理。
皇帝死死盯着楚王,目光锐利如刀,仿佛要将他看穿。良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准奏。就依宜王所言。曹谨忠,传朕旨意……”
一场朝堂风暴,暂时以皇帝同意有限度地查阅案卷附录而告一段落。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仅仅是开始。祺王和周显宗面色铁青,宜王则垂眸掩去眼底的一丝得色。
虞听晚冷眼旁观,心中并无喜悦。宜王利用了她提供的“弹药”,却完全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和目的来发动攻击,将她完全置于被动之地。而且,一旦开始查阅附录,孙敬的名字很可能暴露,他的处境将变得极其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