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顺水行舟,舟自行—《又一春》 ...


  •   对于文字这个词,我向来是很敬畏的。

      中华文化传承而下,人们飘飘然多了,难免耍些小聪明。老祖宗原是将这两字拆开写,文是文,字是字,两般道理,看似繁琐,于是索性一拼,文字这个词从此合起来用,省了不少讲究。

      殊不知,这两样东西恰是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奥妙,比分开看时还要多出几分来。

      那字,不论何人赏看,无非也就是横、竖、点、撇、捺、折、勾,再逃不了循规蹈矩的拼合连接,用了几千年的方块字,掉进谁的手心不是那些个玩意儿?怎么看,都一样。

      所以,字——全然是个死物。

      但文却是有生命的。

      以千千万万个死物来创造一个活物,听着十分玄乎,其实说白了写文就是串字,串字就是一门要讲究的学问:用什么串,怎么串,为什么这样串。都是磨砺笔头的功夫。

      串出来的东西,或是方圆长扁,或是美艳丑陋,或是豪放婉约,没有一样会是足足十分相同的。所谓文风,说的正是这种区别在读者的眼中造成的斑斓景象。往往我们在读文时,从文字连贯的手法就可以看出来,这篇文是谁写的,甚至于什么时候写的,什么情况下写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们独特的风格。

      和文字玩耍要留神,因为它们是无耻的告密者,稍有闪失,便要说漏嘴,还跟原来想说的不一样。要是笔下的字跟你造谣,那就了不得了,文里文外一片起哄,说得好听叫闪失,说得难听点就是败笔。串字并非雕虫小技。善于造字的人是智者,擅长串字的人是工匠。

      运用文字的工匠,有些能砌出绚丽皇城,有些能摆设小桥流水,有些能构建诡异洞府。

      大风也确确实实是个令人拍案叫绝的工匠。

      却不是紫禁城,也不是敦煌窟,而是姑苏园林处,一水,一舟,顺水行舟,舟自行。转过多少风景,都是辗转曲折,却是每个弯里都能弯出个令人称奇的好去处来。

      行文如流水,这是老话,用得多了唯恐泛滥。偏偏又到了不得不用的地步。

      大风迎面就来一句,小白文,不待见。现在看来,倒是满满一腔讽刺的意味,白白纯纯的大圆饺子,恨不得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想两三分钟消化干净,没想到那白净皮里全是银钩,还带着毒,一扎下去,痛入骨,从此不能翻身。

      分明要捧腹的文笔,却又隐约看出点玄机来。心想,这大风,真是个笑里藏刀的主。

      这文里的伏笔自然不用说,想得是十足地道,用得是十足地道,埋得更是十足地道。大风串字,难见拖沓,通篇洋洋洒洒落下去,字眼儿都是平常脸面打熟了的,铺叙直白到了让人产生空白幻觉的地步,却是妙语横生,时不时来句乡土味极浓的歇后语,或者小比喻,正面的勾勒是迷迷糊糊,侧面的烘托竟做足了功夫,硬是把个人物写活了。人物活了,文就活了一半,剩下的要看情节。

      伏笔要落得好,落得妙,落得自然,落得看文者倒抽一口冷气心脏一个震惊最后连喘带呛没有话讲,也是和行文的手段有关系。

      行文流畅固然重要,可流畅不是拼合出来的,是通观大局胸有成竹才能把手里的笔给挥洒自如的。那么伏笔和构思布局自然是一家子。拴在一根绳儿上,你站得稳我就不会垮,你要歪下去了我势必也要跌倒。

      构思布局不全有多新奇诡异,能凑得一个全字,以及一个齐字,就是阿弥陀佛。因为真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布局取胜于稳固其中,深藏不露,但是牢牢控制整个大场面。像树,虽然根在地下,但如果没有千丝万缕的根茎紧紧抓着土地,风过树倒,还谈何绿叶扶风的美景。

      大风从来不把话明着说,反而是看见明着说的,十有八九不成真;需要你掩卷沉思良久方才从字里行间恍然大悟的东西,往往才是精髓。不管是文中皇室一族纷乱复杂的血统关系,还是由旁人所述的小王爷与苏二生前纠缠不清的恩怨,或者当前小马哥陷入的情感僵局,一路走来,层层剖开,我们可以见到作者的构思其实是经过了反复锤炼和定位的,并非顺手拈来,见风使舵,一切的细节皆有它出彩的妙处,只是未到时候,整体构思中的那一环还没有完全解开而已。

      哪怕一杯茶,一声呼唤,一句闲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成为延续构思和伏笔的细节。细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大要素,就像工匠砌楼,有飞檐,有拱角,有平墙,有梁柱,搭起来的院落才别有千秋各自巧妙。人物性格由细节烘托而出,而性格决定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最终揭示感情的归依。

      这一条流线下来,其实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为什么说内行的看文人,不是等全文结束后再一一考究细节,感叹之余再来评论,而是由前面的细节推出后面的细节,再由细节看人,由人看个性,由个性看举止,由举止看情节,最终结局自然浮出水面,那就颇有一定道理。

      然而看文者,十个有九个是心急的,尤其是明知坑在此,偏向此坑行的各位。看到激动处,往往免不了高声呐喊,逼作者往某个大方向写,或者竭力要求看到某个情节。事实是,看文,特别以伏笔构思见精妙的好文,赞的难道不就是那一江碧波,水行舟,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境界么。

      如果作者是个容易动摇的主儿,风一吹,船就歪了头,错了道,逆水而行,悖逆了原来所构思的布局和细节,硬是要写出个明明看过去不成一道流水线的情节来,那好好的文,估计也要糟蹋。

      如今穿越是个红角色,架空穿越更是看似省心省力的活,红得不得了。而不巧的是,此类文最大的致命伤也就在行文构架上。如果有历史背景作为框架,一定的时代局势已经在暗地中限制住了作者的思维,使他们的构思能够不发生大的偏离。虽然乏味且需要考究不少历史性细节,但是全文出来后,故事整体性一般来说都不成问题。然而架空穿越没有特定的历史环境,没有社会制度以及风土人情的铺垫,文章情节的合理性,就只能全靠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逻辑来判断,容易乱,容易造成前后不对,分析起来味道差了很远的局面。

      大风的文写到现在,整体来说串字的效果已经有一脉相承的感觉,这文和字,结了亲家,倒也挺和睦美满。虽然说有些读者提出了大风开始有顺应口号改变路线的嫌疑,不过我还是希望无论怎样,大风都可以稳住原有的构架,万万不可乱,看见前文许多细节已经布下,再要推翻,那就不是简简单单改那么一两章的事情了。婆家娘家偶尔小打小闹,打完了,闹够了,也还得做一家人不是?

      写文如行舟。水即是作者原始的整体布局和思路。

      顺水行舟,之后,无需行舟,只待舟自行。

      这一说,无关人物的纠缠,无关故事的走向。一篇好文,行至最后,但凡能让人心服口服的结局,都是好结局。哪怕惊天动地,怨声载道,哭喊一片的混乱过后,一抹眼,照样不得不赞“除了这个结局,没别的更适合了”。

      文字这两字,本是游戏,就看你怎么个玩法。说是游戏,游刃有余,戏中有戏,真能玩出个味道的人,却也是我所敬畏的。

      妄自猜测,看文嚼字便也没了趣味。不妨放下顾虑,且行舟。

      看它大风刮过,风起云涌,一叶轻舟漂泊。

      顺水行舟,舟自行。到了豁然开朗处,才知道,柳暗花明,又一春。

      【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