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黑海中的光明 ...

  •   听说上个世纪有很多青年都是在《牛虻》的感召下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的,可是看完《牛虻》之后,我并没有多少这样的冲动。《牛虻》给我以强烈震撼的不是什么革命,而是蒙太尼里与亚瑟的父子之爱,这种爱又交织在亚瑟对自己身世的极端痛恨之中。
      年青的生命里,常有一种“献祭”的欲望,愿意为崇高的、伟大的、圣洁的事业洒出一腔热血,所以他们很容易亲近某种极端的、尤其是具有暴力倾向的事物。除少数人之外,他们的道德理想并不具备鉴别能力。
      亚瑟最初将基督等同于革命,认为两者的本质有着相通之处,他把神父蒙太尼里当作上帝一样崇拜。可是突然有一天,当他得知神父也是肉体凡胎,有七情六欲,而自己就是神父与母亲葛拉瑞丝偷情后的一个活生生的污点,他心中的神轰然倒塌,从而飞快地滑向另一个极端——革命,不管是农民起义还是工人运动,还是别的什么暴乱,其实质于他都是一样。
      我不知道女作家埃爱尔是如何从事她崇高的革命活动的,是否具有“解放全人类”的豪情壮志,然而通观《牛虻》全文,牛虻似乎并没有如此高的觉悟,他不过是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对教会实施疯狂的报复,其目的是发泄心中的不满,从而洗掉那种与生俱来的耻辱。
      蒙太尼里一生一世好像也只有这么一次错误,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难道对他的惩罚还不够么?牛虻自己也偷情,明目张胆地与吉卜赛女子绮达同居,他对绮达只有□□的发泄,没有人性的爱情,甚至蓄意侮辱她,践踏她;却不能容忍神父一次无心的过失,不给对方解释和补救的机会。试问:谁敢保证自己从生到死永不犯错?人之为人,有其自身的弱点,人正是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才要不断地向上帝忏悔,神父也不例外;如果每个人都跟上帝一样十全十美,还要上帝干什么?牛虻自己行为放荡,却要求别人白璧无瑕,这不是强盗逻辑么?当然蒙太尼里的罪孽在先,但这并不是牛虻自己为所欲为,却疯狂报复别人的理由。牛虻的虚无思想和极端行动最终将自己,也将身生父亲逼上绝境。
      转眼历史的卷册已翻过了大半个世纪,今天全球仍有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分别是朝鲜、古巴、越南,笔者记忆力有限,也不承认其他任何文字记载,笔者生活在一个民主、自由、富裕的国家里非常幸福——特此声明)沿着牛虻的虚无主义理想越走越远,贫穷和专制像毒汁一样浸蚀着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他们连最后的上帝都失去了,灵魂与□□一起湮灭,沉陷在无边无际的黑海之中,却自以为找到了光明。

      2006年9月12日于南大宿舍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