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勿点 ...

  •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鞕,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鞕,鞕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方一。
      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二。
      五苓散方
      猪苓(去皮)白朮茯苓(各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泽泻(一两六铢)
      右五味,为散,更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理中丸方
      人参干姜甘草白朮(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朮,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朮;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方三。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方四。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五。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方六。
      甘草(二两,炙)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伤寒阴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方一。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右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方二。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方三。
      柴胡(八两)人参(二两)黄芩(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方四。
      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分)
      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五。
      人参白朮甘草(炙)干姜(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六。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阳三阴,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躁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晬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太阳病,得之□□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亡血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汗家不可发汗。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宜禹余粮丸。一。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下利不可发汗,汗出必胀满。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厥者后必热,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脉微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痓,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唾。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不可发汗。
      太阳病发汗,因致痓。
      少阴病,咳而下利,讝语者,此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一时闲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啜粥,将息如初法。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二。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证。三。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鞕尔。设利者,为大逆。鞕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讝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病人烦热,汗出即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四。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五。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六。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方七。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温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将息。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八。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九。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属麻黄汤证。十。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属麻黄汤证。十一。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十二。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日不解,表证仍在,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十三。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属麻黄汤证。十四。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续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证。十五。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十六。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十七。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属桂枝汤证。十八。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属桂枝汤证。十九。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二十。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证。二十一。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二十二。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方二十三。
      桂枝(五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太阳病,项背强A2K4A2K4,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方二十四。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助药力,余将息依桂枝法。
      太阳病,项背强A2K4A2K4,无汗恶风者,属葛根汤证。二十五。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二十六。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宜葛根加半夏汤。方二十七。
      葛根(四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桂枝(去皮,二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麻黄(三两,去节)生姜(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二十八。
      葛根(八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属麻黄汤证。二十九。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属麻黄汤证。三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三十一。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如鸡子大,碎)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勿更服。若复服,汗出多者,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不溺,腹满加哕者,不治。三十二。
      小柴胡汤方
      柴胡(八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而细,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三十三。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三十四。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宜小青龙汤。方三十五。
      麻黄(二两,去节)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细辛(二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干姜(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属小青龙汤证。三十六。
      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证。三十七。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属小柴胡汤证。三十八。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方三十九。
      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生姜(一两半,切)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甘草(一两,炙)
      右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如柴胡法,今着人参,作半剂。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四十。
      麻黄(二两,去根节)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四十一。
      猪苓(十八铢,去皮)茯苓(十八铢)白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做令大便鞕。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讝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属桂枝加附子汤。方一。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方二。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方三。
      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方四。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二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讝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与四逆汤。五。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甘草(三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方六。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属桂枝汤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属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八。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生姜(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九。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升,碎)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属桂枝甘草汤。方十。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十一。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一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烂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烂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十二。
      厚朴(半斤,炙)生姜(半斤)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十三。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六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属调胃承气汤证。十四。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属五苓散。方十五。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属五苓散证。十六。
      伤寒汗出而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者,属茯苓甘草汤。方十七。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属真武汤。方十八。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朮(二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属生姜泻心汤。方十九。
      生姜(四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属大柴胡汤。方二十。
      柴胡(半斤)枳实(四枚,炙)生姜(五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汤。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二十一。
      蜜煎方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许,长二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属调胃承气汤证。二十二。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属四逆汤证。二十三。
      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二十四。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一二沸。分再服,得利者,止后服。
      发汗多,亡阳讝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方二十五。
      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大枣(六个,擘)人参(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甘草(一两,炙)
note作者有话说
第8章 勿点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