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临清夏家 ...

  •   依山傍水,人杰地灵,人人都说这临清城是个好地方,引得游人往来不断。
      这旅人如织的临清城,有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小七爷,人姓夏,没错,就是那赫赫有名的临清夏家。
      估计肯定有人要问了,七爷便是七爷,何须要加个小字呢,要是问问临清本地人,立马就能七嘴八舌、如数家珍的给你介绍一通了,这人气呀,可不是一般的高。
      要介绍这小七爷吧,那一时半会儿可就说不完了,有知道老黄历的,便会滔滔不绝的讲起,开头便是百多年前,他家太爷爷的太爷爷那光景了,这一下你要真想知道,便只有耐着性子听了。
      这夏家呀,从这位小七爷的太爷爷的太爷爷那辈儿开始,就已经是这临清城顶顶有名望的家族了。
      别人家富了,总有那酸不溜丢的人嚼舌根子,有影没影的总会传出几句“朱门酒肉臭”一类的酸话。
      而这夏家就是少见的异类,不说百人百口的称赞吧,是从没人敢在大庭广众下说句夏家的不是的。
      嘿,你可别以为他们家是什么蔑视王法,声震一方的帮会人物,实则他们家呀,那是顶顶守法的积善之家。
      一个被称为积善之家的家族,何以能在能人辈出的临清站稳脚跟,你只要去数数官家朝堂上有多少头戴乌纱的夏氏族人子弟就是了。
      你又要问了,这不有更多百年传承的累世大族,哪家没有一二三十头戴乌纱的人物,哪家又不是历经朝堂风雨屹立不倒的,不然都不好意思称自己是世家。
      但是他们夏家有一座书院,名“问心苑”,有一块匾额,上书“积善之家”。
      此中原委,且听道来。
      要说他们家将家族发扬光大的老祖宗,那是位医理立家的人物,想当年提起杏林圣手,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头一个想到的均是临清这位神医——夏玄参。
      夏家在这位老祖宗之前,本也不过是临清城中,一家有恒产的普通富户罢了,往前数几代也曾出过一位老秀才,及至如今,家中里里外外,也才二十多口人,也还有余钱供着家中子弟读书。
      虽也常盼着家里孩子奋进,但一家兄弟几个,至此也只有那颇有才名的老大,苦读二十年得了个秀才的名头,倘再传个几代,或也能被赞一句耕读之家。
      至于其他几个年轻后生,一向也是常摆出个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的,奈何似是缺了那么点灵性,举试不第。
      其中这排行老五的夏玄参便也是如此,再是逼着自己去读那什么之乎者也的,便似没了精气神,只想钻回被窝瞌睡去,反而是极爱搜集些医学典籍的。
      甚么《难经》、《内经》、《本草经》一类,那是爱不释手,比那四书五经更是看得起劲。
      幸而,这得了秀才名的夏家老大是他嫡嫡亲的大哥,家中父母看珠玉在前,又看他确是甚喜医术,便也不忍再逼迫这小儿子了,自此便任由他读医研药去了。
      郎朗当当长到二十岁,还是跟着城中一位小有名气的孙老大夫,鞍前马后,偷摸着学些医术,毕竟没有正儿八经的拜师学艺。
      也合该是这夏玄参的运气,十来岁的小小少年开始,就跟着这老大夫,任是呼呼喝喝,也从来都是老实候着,虽也偷摸学些望闻问切,倒也不显得贼眉鼠眼。
      老大夫冷眼旁观的看了他五年,终于松了口,收他做了亲传子弟。
      又三年,果然这夏玄参在医道上有些灵根,老大夫是越教越深,越看越喜欢,夏玄参的医术那也是蹭蹭的往上涨。
      这时,孙老大夫家中却出了些倒霉事,老大夫的独生女被婆家休回家中,并带了外孙女归家。
      原来,孙老大夫这女儿嫁进婆家十多年,除开头年生了个女儿,之后再没动静,人家便看她是不下蛋的母鸡,再是好的人也还是在他们眼里变了颜色,忍到今日,自觉仁至义尽,便要休了她,再娶个能让他们抱孙子的小媳妇儿。
      孙氏也是从小在家中娇养着长大的,可惜没能养出些跋扈脾气,在婆家忍气吞声了十多年,愣是从不开口向父亲诉苦,孙父还一向以为女儿过的好。
      这也是孙母去的早,孙老大夫一爷们儿也不好多问女婿家中事,女儿也不好向父亲抱怨婆家种种。
      及至今日,要被休回家了,最后孙氏才终于硬气了一回,执意将女儿也带回了自家,从此女儿便再不与他们相干。
      奈何这小女孩儿年已十四,该是订亲的时候了,然而眼下这种情况,又哪里能觅到什么好儿郎的。
      小弟子夏玄参就这么入了孙家的眼,他本人的人品倒也不必用再说,辈分倒也不必认真追究,便邀着两家相熟的人家,上夏家探了探人家父母的意思。
      夏家人与孙家认识也不是一年两年,更不会去挑剔孙氏什么,听了已是意动。
      夏家人便打着看望儿子的名头,欲看看那小女孩儿本人的人品相貌,一壶茶下来,夏母便喜得握住女孩儿的手不放,当场便给了支足两的金钗,这便是订下了。
      果然,小孙氏知书达理又孝顺长辈,与夏玄参成亲后两人和和美美,再是美满不过。
      到他们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孙老大夫已经开始传授夏玄参孙家的独门技法——十三针。
      这十三针本是孙家的不传之秘,原来,孙老大夫的爷爷本是前朝太医院掌令,适逢山陵崩阻,乱臣贼子频出,趁乱逃出了京城,其成名绝技十三针,便也在那乱世中销声匿迹。
      现今,朝代更迭又天下太平,孙老大夫不想就此埋没了这绝技,便对小弟子倾囊相授。
      此后不过数年,许是夙愿已成,了无遗憾,孙老大夫含笑而逝。
      夏玄参守过孙老大夫的孝,便欲游行各地,博闻广识,提升医术。
      夏家长辈也是开明,甚而让其带着小孙氏一同出行。
      之后一路游,一路攻克疑难杂症,兼长并蓄,渐有圣手之名。
      思及离乡多年,便欲归家,途中,机缘巧合,以高超医术,辅以十三针,治愈了当时随帝出巡的四皇子,即后来的孝昭皇帝,更是名传天下。
      自此,夏家似是转了风水,家中子弟连连上榜中举,终成诗书之家。
      不过三四十年,出了个诗书天才,金榜题名,至某年母逝守孝,归乡,掌了家中族学,将其发展成了如今闻名天下的问心苑,夏家终成诗书之家。
      又及老祖宗传下的医药绝技,并不荒废,每代总有二三子弟素手传心,将家中医学发扬光大,在几次大难中救济百姓,施粥施药,后先帝闻之,钦赐“积善之家”。
      就此,夏家煊煊赫赫的立家,立族。
      这些个呀,都是老话了,当然如今的夏家,诗书、医理仍是双绝,不过呀,这临清城人现今提的最多的,还是夏家一位辈分不大,脾气倒是冲天的小少爷——小七爷。
      这位小七爷乃是夏家本家,三老爷的小公子,在一众兄弟中排行老七,乃是本家同辈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缘何这么个小公子能引得众人交口谈论呢,这就要从他甫出生时说起了......
      小七爷大名乃是夏晓光,并没按着家中兄弟“清”字辈的排下来,更不像家中其他兄弟姐妹,“清”泰、谨、晏、芷、蓉、芸一类的,取名自有诗书之家的雅味。
      怎么到这小七爷就又“小”又“光”了呢(咳咳,大家可别想歪啊),全无其他人阳春白雪似的味道。
      原来啊,这小七爷一出生就三灾九难不断,不是今儿个呛了奶,就是明儿个受了寒,养的再是精心也没用,那小灾小难就跟认准了他似的,可怜他小小个人天天是汤药不断,再是厚实的底子也抵不住啊,何况这小七爷还是个早产了的小小孩童呢。
      这孩子本就得的艰难,何况模样玉雪可爱,见过的没人不爱,更是惹人怜爱心疼。
      没法子,那真是没办法了,你瞧瞧,夏家可是有一屋子的神医圣手在家呢。
      即是如此,人力不可抗,那不就只好求神问佛了嘛。
      临清城郊二三十里地处,有座山,山上有间庙,这庙不大,也就占地一亩都不到的样子,其中还包括了不少僧人开垦出的菜园子,以及供僧侣、香客住宿、歇脚的院落,这样一来,安放佛像、供众人打坐念经祈福筹祝的正殿便显得小了。
      不过还好,这一整个寺庙统共也只供奉了一尊佛像,那像一个立在殿中反倒显得堂中空落落的。
      曾有那极虔诚的信男甄富商,联合了几位同样财大气粗的商户,想为庙中添些佛像金身,再修缮、扩建下这庙宇,誓要把它建的金碧辉煌,显出煊煊赫赫的大佛寺模样来。
      但看它如今仍是一副古朴模样,就知道这计划呀没能成行。
      言归正传,可别看这寺庙一副小家小户的样子,但在临清城中确是人人知晓的,甚而在整个正元朝也是有着不小的知名度的,有不少云游的僧人来此听经讲法的。
      当代主持一叶大师佛法精深,传说他乃有宿慧之人,自幼时,尚不识字,便能辨经明义,甚至传言,一叶大师有前看五百年,后推五百年的高深法力,吸引的寺中香火愈加繁盛。
      于是,这束手无策的夏家人便只好抱着小儿,来此处求神问佛了。
      这夏家人原也不过是被家中老太太逼的无奈,夏三爷只好带着人,可有可无的前来,想也是,他们夏家诗书医理满门,向来是不信什么神佛鬼道的事物的,如今也只是过场似的。
      只毕竟是求人来的,便也带足了香油钱,诚诚恳恳的一路走上山,唯有孩子由他母亲抱着坐于轿中,去请见一叶大师了。
      一众人才刚走到寺门口,也不知这大师是否真有什么神通,就有一知客僧迎了出来,言道,主持让他传话,说这小儿没甚大事,只因他福禄深厚,刚出世的小身板儿有些受不住罢了,勿需担心,只不好用原来家里给他备的名儿,而要让他们请待会儿下山时,遇见的第一个老太太给孩子取个名,压一压。
      还言道,望那老太太给了名后,夏家人也能一解那老妇人之困。
      说完,便一施礼,自去念经了。
      听罢此言,夏家人都是将信将疑,且家里却是早已备下了不少好名,还没定下,也不能任由一个陌生人给自家孩子取名吧,何况一叶大师又是如何得知他们会遇到什么人,人家又要他们一助的呢。
      一行人满腹疑惑,但人家主持既已给了解决办法,再见也没什么可问的了,便只好转身下山。
      说来也是奇也怪哉,这慈恩寺香火鼎盛,山道上一向是行人不断的,现今他们走了不少时候,却都没有碰到什么人,夏家人是越走越不信了。
      及至将近山脚,终于看到有人朝山路走来,颤颤巍巍,满头银丝,正是一蹒跚而行的老太太。
      夏三爷一行人立马停住了脚步,派了管事上前去攀谈,将老太太请了过来。
      一问,这老太太居然就是他们家下的一户佃农。
      老太太一听说面前的是夏家三爷,立马就跪了下来,求三爷救他们家一命。
      夏三爷听罢来龙去脉,满面怒火,原来有个混子似的人物,与夏三爷的奶娘一家有旧,看中了老太太家的小孙女,求娶不成,便想强抢,还放话,识得夏三爷,让他们老老实实给孙女备嫁,不然就要他们一家好看。
      夏三爷请老太太放心,此事必为她家妥善解决。
      隔日,那日日来老太太家放话的小子再也没出现过。
      夏府中,夏三爷将上山后发生的种种,告知了父母兄长。
      一家人为小七都担惊受怕了许久,夏三爷的父亲,夏老爷沉思良久,道:“老三,去向那老太太给咱们家的小七讨个名字吧,那一叶大师确是有些门道的”,接着对大儿子说到,“这家总要交给你的,也该清理清理家中仆役了”。
      这事便就这么定下了,于是夏家小七爷有了“晓光”这么个普普通通的名字。

  • 作者有话要说:  《黄帝内经》、《扁鹊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医书,然而作者一本也没读过,所以本文不会出现正儿八经的医学过程的。
    等等,这小七爷从何而来还没说呢,咳嗯,欲知来处,且听下章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